吕著中国近代史

作者: 吕思勉 分类: 历史传记

◎第六章 国民政府之北伐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文走日本,立中华革命党于东京,袁世凯死后,移于上海,改称国民党。孙文历年以护法为号召,然终鲜成功,盖议员多政客之流,绝无特操,欲利用军阀,军阀又多跋扈,只便私图,鲜明大义。逮苏俄革命告成,文知其所能成功者,实在党军两端之改革,乃于十二年十一月,将国民党改组,十三年一月,开全国代表大会于广州,改大元帅府为国民政府,六月,设黄埔军官学校,军队中皆设党代表,以宣传主义,于是南之壁垒一新矣。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文走日本,立中华革命党于东京,袁世凯死后,移于上海,改称国民党。孙文历年以护法为号召,然终鲜成功,盖议员多政客之流,绝无特操,欲利用军阀,军阀又多跋扈,只便私图,鲜明大义。逮苏俄革命告成,文知其所能成功者,实在党军两端之改革,乃于十二年十一月,将国民党改组,十三年一月,开全国代表大会于广州,改大元帅府为国民政府,六月,设黄埔军官学校,军队中皆设党代表,以宣传主义,于是南之壁垒一新矣。

十三年九月,江浙战起,直奉继之,昊佩孚统大军与奉军相持于九门口,而冯玉祥与胡景翼自前线回军,与驻守南苑之孙岳,改称国民第一、二、三军,入北京,佩孚自海道入江,走汉口,直系之势力瓦解。奉军踵之入关,冯玉祥、张作霖共推段祺瑞为临时执政,祺瑞要孙文北上,共谋解决时局。文主开国民会议,祺瑞亦有所谓善后会议及国民代表会议者,顾人民团体,无一得与,文戒国民党员不得参加。十四年三月十二日,文卒于北京。初文与陈炯明相持于广东颇久,及文卒,国民政府肃清东江,又平滇桂军之反侧者,广西先来联合,湖南之唐生智亦输诚,于是改组政府,废元帅,代以委员制,南方之势力转强。北方以张作霖为东北边防督办,冯玉祥为西北边防督办,改督军之称曰督理某省军务善后事宜,以胡景翼督理河南,景翼卒,岳维峻继之。其时西北河南皆凋敝,实力惟关外为强。杨宇霆督苏,姜登选督皖,李景林督直,张宗昌督鲁,又皆奉系也。初直系之齐燮元督苏,皖系之卢永祥督浙,先第二次奉直之战而战,所谓江浙战争也。初相持,旋直系之孙传芳自闽入浙,卢永祥败走,未几而吴佩孚败,奉军南下,齐燮元亦走。孙传芳仍据浙江,奉系未能除。十四年十月,传芳自称浙闽苏皖赣五省总司令。北师,奉系之在苏皖者皆走,传芳北取徐州,吴佩孚亦起汉口。奉军在关内者,郭松龄叛,出关攻张作霖,以兵行遭阻,败死,作霖乃得幸免。时吴佩孚无复实力,借靳云鹗招集杂军,以攻山东,未克。冯玉祥攻李景林,景林力拒,久之,乃弃天津,走山东,依张宗昌。是时奉系几成众矢之的,而吴佩孚忽联奉以攻冯。十五年一月,玉祥宣言下野,佩孚合奉军下南口,又遣兵攻西安,未克,而国民军北伐矣。

十五年六月,国民军北伐,入湖南,克长沙,吴佩孚来援,败绩,国民军遂下武汉,入江西,败孙传芳之兵,分军为左右,夹江东下。其留守东江之军克福建,入浙江。十六年二月,遂入南京。冯玉祥自西北回师,解西安之围,入河南。三月,国民军有清党之举,军事稍停顿。孙传芳之败也,走北方见张作霖,与之合,及是乘机南下,渡江之龙潭,国民军击却之。九月,山西军攻奉军,奉军退河北。十七年一月国民政府再北伐,五月一日入济南,三日而惨案作,我军乃绕道德州北伐。六月三日,张作霖退出关,四日至皇姑屯,遇炸死。东三省因此归心国民政府,至十二月而统一之业告成。

图书目录

前言 1/65 ◎第一章 绪论 2/65 ◎第二章 中西交通之始 3/65 ◎第三章 传教之始 4/65 ◎第四章 康雍乾三朝与俄国交涉 5/65 ◎第五章 清代之盛衰 6/65 ◎第六章 道光以前中外通商情形 7/65 ◎第七章 道光以前烟禁 8/65 ◎第八章 烧烟及中英战事 9/65 ◎第九章 江宁和议 10/65 ◎第十章 鸦片战争之役评论 11/65 ◎第十一章 五口通商后广东中英交涉 12/65 ◎第十二章 咸丰戊午、庚申之役 13/65 ◎第十三章 戊午、庚申和约大要 14/65 ◎第十四章 中俄咸丰戊午、庚申两约 15/65 ◎第十五章 同光中俄交涉 16/65 ◎第十六章 嘉道咸同光之朝局 17/65 ◎第十七章 各国立约交涉 18/65 ◎第十八章 革新之渐 19/65 ◎第十九章 日本立约及台湾生番事件 20/65 ◎第二十章 英人《芝罘条约》 21/65 ◎第二十一章 法越之役 22/65 ◎第二十二章 英缅之役 23/65 ◎第二十三章 英谋西藏 24/65 ◎第二十四章 中日之战与马关条约 25/65 ◎第二十五章 港湾之租借 26/65 ◎第二十六章 戊戌政变及庚子义和团 27/65 ◎第二十七章 俄占东三省及日俄之战 28/65 ◎第二十八章 清末外交情势 29/65 ◎第二十九章 改革政体之动机 30/65 ◎第三十章 清之亡及民国成立 31/65 ◎第三十一章 民国以来之政局 32/65 ◎第三十二章 民国以来之外交 33/65 前言 34/65 ◎第一章 论中国近世史的性质 35/65 ◎第二章 入近世期以前中国的情形 36/65 ◎第三章 中西的初期交涉 37/65 ◎第四章 鸦片战争和咸丰戊午、庚申之役 38/65 ◎第五章 汉族的光复运动 39/65 前言 40/65 ◎第一章 总论 41/65 ◎第二章 中西交涉之初期 42/65 ◎第三章 鸦片战争前之国内情形 43/65 ◎第四章 外力侵入时代中国之情形 44/65 ◎第五章 变动中之中国 45/65 ◎第六章 国民政府之北伐 46/65 前言 47/65 ◎第一章 商业篇 48/65 ◎第二章 财产篇 49/65 ◎第三章 征榷篇 50/65 ◎第四章 官制篇 51/65 ◎第五章 选举篇 52/65 ◎第六章 刑法篇 53/65 ◎第七章 学校篇 54/65 前言 55/65 ◎第一章 东北形势总论 56/65 ◎第二章 日俄开战之原因 57/65 ◎第三章 日俄战前之交涉 58/65 ◎第四章 日俄两国战前之形势 59/65 ◎第五章 日俄战事上 60/65 ◎第六章 日俄战事下 61/65 ◎第七章 日俄和议 62/65 ◎第八章 日俄战事与中国之关系 63/65 ◎第九章 日俄战役之结果及战后情势之变迁 64/65 ◎第十章 结论 65/65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