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

作者: 吕思勉 分类: 历史传记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

柳宗元说汉代“有叛国而无叛郡”,这是因为郡的区域太小了,其势不足以反抗中央。到后汉末年,把刺史改成州牧,所据的地方,大过现在的一省,其情形就大不相同了。

当曹操主持中央政府,把汉献帝迁到许都时,天下正是纷纷割据。举其最大的,便有:

袁绍据幽、并、青、冀四州。

袁术据寿春。

刘表据荆州。

刘焉据益州。

刘备据徐州。

张鲁据汉中。

马腾、韩遂据凉州。

公孙度据辽东。

当时还有个本无根据地的吕布,从长安逃向东方去,投奔刘备。刘备收容了他。吕布却乘刘备与袁术兵争之时,袭其后方,而取徐州。刘备投奔曹操,操表备为豫州牧。和他合兵,攻杀吕布。袁术在寿春,站不住了,谋走河北,曹操使刘备邀击之于山阳,注292袁术兵败还走,未几而死。刘备和外戚董承密谋,推翻曹操,曹操又把他打败。

这时候,曹操的大敌,实在是袁绍。雄据河北,其声势和实力,都在曹操之上。公元二〇〇年,袁、曹之兵,遇于官渡。注293相持许久,曹操毕竟把袁绍打败。袁绍因此惭愤而死。其子谭、尚,互相攻击,都为曹操所灭。二〇八年,操遂南征荆州。

这时候,在北方屡次失败的刘备,亦在荆州,依托刘表。而长江下流,则为孙权所据。孙权的父亲名坚,是汉朝的长沙太守。当山东州郡起兵讨董卓时,孙坚也发兵北上。后来受袁术的指使,去攻刘表,为表军所射杀。其子孙策,依托袁术,长大之后,袁术把孙坚的部曲还他,他就渡江而南,把汉朝的扬州打定。孙策死后,传位于孙权。曹操的兵,还未到荆州,刘表已先死了。刘表的长子刘琦,因避后母之忌,出守江夏。注294其少子刘琮(cóng),以襄阳降操。注295刘备南走江陵。曹操发轻骑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里,及之于当阳长坂(bǎn)。注296刘备败走江夏。于是诸葛亮建策,求救于孙权。孙权手下,周瑜、鲁肃等,也主张结合刘备,以拒曹操。于是孙、刘合兵,大破操兵于赤壁。注297曹操引兵北还,而南方之形势始强。

然而当时的刘备,还是并无根据之地。荆州地方,依当时的诸侯法,则当属于刘琦。注298而琦不能有,事实上,刘备和孙权,都屯兵其间。孙权一方面,身当前敌的周瑜,要“徙备置吴”,挟着关羽、张飞等去攻战。刘备一方面,未始不想全吞荆州,而又不敢和孙权翻脸。于是先攻下荆州的南部,就是现在的湖南地方。不久,周瑜死了,继其任者为鲁肃。鲁肃是主张以欢好结刘备的。孙、刘两家的猜忌,暂时和缓。

当诸葛亮未出草庐时,刘备去访问他,他便主张兼取荆、益二州,以为图天下之本。这时候,荆州还未能完全到手;而且“荆土荒残,人物凋敝”,虽是用兵形胜之地,而实苦于饷源之无所出。于是益州天府之国,刘备就不能不生心了。公元二一四年,刘备乘刘璋的暗弱,注299取了益州。其明年,曹操亦平定汉中。二一八年,刘备攻汉中,又取之。一时形势,颇为顺利。当刘备西入益州时,孙权便想同他争荆州。结果,两家和解,把荆州平分。刘备既定汉中,命关羽出兵攻拔襄阳,又围樊城,注300败于禁等兵,威声大振。而孙权使吕蒙袭取江陵。关羽还走,为权所杀。吴、蜀因此失和。这事在二一九年。

其明年,曹操死了。子丕,废汉献帝自立,是为魏文帝。又明年,刘备称帝于蜀,是为蜀汉昭烈帝。二二九年,孙权亦称帝,自武昌迁都建业,注301是为吴大帝。

昭烈帝称帝之后,即自将伐吴。吴将陆逊,大败之于猇(xiāo)亭。昭烈帝走至永安,惭愤而死。注302子后主禅立,诸葛亮辅政。诸葛亮是个绝世的奇才,内修政治,用法治的精神,把个益州,治得事事妥帖。所以能以一州之地,先平南方之乱,次出师北伐,和中原相抗衡。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yī)继之,还能够蒙业而安。费祎死后,姜维继之,屡出兵伐魏,无甚成绩,而民心颇怨。后主昏愚,宠信宦官黄皓,政治亦渐坏,其势就难于支持了。

魏文帝貌似明白,而其实不免于猜忌轻率。当曹操为魏王时,文帝与其弟陈思王植,争为世子,嫌隙甚深。所以即位之后,薄待诸王。把他们限制国中,有同拘禁。文帝死后,子明帝立。性极奢侈,魏事益坏。时诸葛亮连年北伐,明帝尝使司马懿去拒敌他。又使懿讨平辽东。于是司马氏的权势,渐次养成。明帝死后,养子齐王芳立。司马懿和曹爽同受遗诏辅政。曹爽独揽大权。司马懿称疾不出。后来乘曹爽奉齐王去谒陵,司马懿突然而起,关闭城门。到底把曹爽废杀了,独揽大权。司马懿死后,子司马师继之。把齐王芳废掉,而立高贵乡公髦(máo)。司马师死后,其弟司马昭又继之。这时候,司马氏篡魏之势已成。魏因抵御吴、蜀,东南、西北两方面,都驻有兵马。西北的兵,本来是司马懿所统。东南方面,则别是一系。于是王凌、毌(guàn)丘俭、诸葛诞,三次起兵讨司马氏,都不克。公元二六三年,司马昭遣钟会、邓艾,两道伐蜀,灭之。二六五年,司马昭死,子炎立,就篡魏而自立了。

吴大帝在位颇久,然而其末年,政治已颇紊乱。大帝死后,废帝亮立。诸葛恪辅政,颇有意北图中原。一出无功,旋为孙峻所杀。孙峻死后,其弟孙琳继之。废废帝,立其弟景帝。景帝把孙琳杀掉。然亦无甚作为。景帝死后,太子皓立。荒淫无道。是时只靠一个陆抗,守着荆州,以抵御北方。陆抗死后,吴国的形势就大非。晋武帝命羊祜镇襄阳,王濬镇益州以图吴。羊祜死后,代以杜预。公元二八〇年,荆益之兵,两道并进,势如破竹,而吴遂灭亡。

【注释】

注292 今江苏淮安县。

注293 城名,在今河南中牟县北。

注294 今湖北黄冈县。

注295 今湖北襄阳县。

注296 在今湖北当阳县。

注297 山名,在今湖北嘉鱼县。

注298 俗有借荆州之说,谓荆州是孙权借给刘备的,这句话毫无根据。《廿二史劄记》有论此事的一条,可看。诸侯法,谓当时割据的人,大家所以承认的习惯。

注299 刘焉的儿子。

注300 在襄阳对岸。

注301 现在的首都。

注302 猇亭,在今湖北宜都县西。永安,宫名,在今四川奉节县。

图书目录

例 言 1/114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2/114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3/114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4/114 第四章 本国史时期的划分 5/114 第一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 6/114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7/114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8/114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9/114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10/114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11/114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12/114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 13/114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 14/114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 15/114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16/114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17/114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18/114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 19/114 第一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20/114 第二章 秦汉之际 21/114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 22/114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23/114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 24/114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 25/114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 26/114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 27/114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 28/114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29/114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 30/114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 31/114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32/114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33/114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 34/114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35/114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36/114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37/114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 38/114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39/114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40/114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 41/114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42/114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43/114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44/114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45/114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46/114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 47/114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 48/114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49/114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 50/114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 51/114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 52/114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 53/114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54/114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 55/114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56/114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57/114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58/114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 59/114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60/114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 61/114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62/114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63/114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64/114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65/114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66/114 第一章 明清之际 67/114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 68/114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69/114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 70/114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71/114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72/114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 73/114 第八章 鸦片战争 74/114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役 75/114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76/114 第十一章 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77/114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78/114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79/114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80/114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 81/114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82/114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83/114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84/114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 85/114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86/114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 87/114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88/114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 89/114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 90/114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91/114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 92/114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93/114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 94/114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95/114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96/114 第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 97/114 第八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98/114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99/114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100/114 第十一章 军阀的混战 101/114 第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102/114 第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103/114 第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 104/114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105/114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106/114 第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107/114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 108/114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 109/114 第二十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 110/114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111/114 第二十二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112/114 第一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113/114 第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 114/114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