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

作者: 吕思勉 分类: 历史传记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

交通是随世运而进步的,而世运亦随交通而进步,二者是互为因果的。两汉对外的交通,已见第八章。隋、唐时代,国威之盛,不减汉时;而世运又经三百余年的进步,交通的发达,自更无待于言了。

语云:“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观于中、欧陆路相接,而其交通之始,反自海道而来,已可知之。魏晋而后,海道的交通,更形发达。据阿剌伯人《古旅行记》,则公元一世纪后半,西亚细亚海船,始达交趾。其时实在后汉的初叶。及中叶,大秦的使节和商人,大概都是由此而来的。至第三世纪中叶,则中国商船,渐次西向,由广州而达槟榔屿。第四世纪至锡兰,第五世纪至亚丁。终至在波斯及美索不达迷亚,独占商权。至第七世纪之末,阿剌伯人才代之而兴。注379然则自东晋中叶,至唐武后之时,我国的商权,在亚洲可称独步了。

还有一惊人之事,则中国在当时,似已与西半球有交通。古书上说东方有个扶桑国,其道里及位置,很难征实。而《南史·四夷传》,载公元四九九年,其国有沙门慧深,来至荆州。述其风俗制度,多与中国相似。而贵人称对卢,与高句丽,同婚姻之先,婿往女家门外作屋,晨夕洒扫,颇似新罗人风俗。然则扶桑似是朝鲜半岛的民族,浮海而东的。慧深说其国在大汉东二万里,而大汉国在文身国东五千余里,文身国在倭东北七千余里,核其道里,其当在美洲无疑。所以有人说:扶桑就是现在墨西哥之地。但亦有人说:古书所载道里,多不足据,从种种方面看来,扶桑实是现今的库页岛。注380这两说,我们姑且悬而不断。但亦还有一个证据,足证中国人之曾至西半球。法显《佛国记》载其到印度求法之后,自锡兰东归,行三日而遇大风,十三日到一岛。又九十余日而至耶婆提。自耶婆提东北行,一月余,遇黑风暴雨。凡七十余日,折西北行,十二日而抵长广郡。注381近人章炳麟《法显发见西半球说》,说耶婆提就是南美洲的耶科陁(tuó)尔,法显实在是初陷入太平洋中而至此。至此之后,不知地体浑圆,仍向东方求经,又被黑风吹入大西洋中。超过了山东海岸,再折回来的。其计算方向日程,似乎很合。法显的东归,在东晋义熙十二年,即公元四一六年。其到美洲,较哥仑布要早一千零七十七年,其环游地球较麦哲伦要早一千一百零三年了。

唐中叶后,阿剌伯海运既兴,中国沿海,往来仍极繁盛。据唐李肇《国史补》,则安南、广州,每年皆有海舶前来,《国史补》所记,多系开元、长庆百余年间之事。然则八九世纪间,外国海舶,必已来交、广无疑。所以当八世纪之初,我国在广州,业已设有市舶司。注382而据《唐书·田神功传》,则七六〇年,神功兵在扬州大掠,大食、波斯贾胡,死者数千。又八三四年,文宗诏书,曾命岭南、福建、扬州,存问蕃客,不得加重税率。注383则今江苏、福建之境,也有外国商人踪迹了。

陆路的交通,历代亦迄未尝绝。试看南北朝时,币制紊乱,内地多以谷帛代用,独岭南以金银为市,而河西亦用西域金银钱,注384便可知当时对西域贸易之盛。所以隋世设官,陆路有互市监。炀帝招致诸国,来者颇多。当时裴矩曾撰有《西域图记》,惜乎今已不传。而史官纪录,亦多无存,以致《隋书》的《西域传》,语焉不详罢了。隋时通西域的路有三:北道出伊吾,过铁勒、突厥之地,而至拂菻(lǐn)。注385中道出葱岭,经昭武九姓诸国注386而至波斯,南道度葱岭至北印度。唐时,陆路交通,益形恢廓,《唐书·地理志》载贾耽所记入四夷之路,最要者有七:其中第(一)、第(三)、第(四)、第(五)、第(六)都是陆路。除第三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全在今日邦域之内;第五自安西入西域道,与隋时入西域之路略同外。又有:第(一),营州入安东道。自今热河境,东经辽东至平壤,南至鸭绿江,北至渤海。第(四),中受降城入回鹘道。自今绥远境内黄河北岸的中受降城起,渡沙漠,至色楞格河流域。再北逾蒙古和西伯利亚的界山,而至贝加尔湖。注387东北经呼伦湖,注388而通兴安岭两侧的室韦。第(六),安南通天竺道。自安南经现今的云南至永昌。注389分为南北两道。均经缅甸境入印度。而安南又别有一路,过占城真腊注390而至海口,与第七广州通海之道接。其第(二)自登州注391海行入高丽、渤海道,至鸭绿江口,亦分歧为两:由陆路通渤海、新罗。第(一)道自平壤南至鸭绿江,也是与此道接的。

陆路的交通,道路的修治既难,资粮的供给又不易。所以大陆交通的发达,转在海洋交通之后。唐时,国威遐畅,于这两点,亦颇费经营。《唐书·回纥传》说:太宗时,铁勒诸部来降,请于回纥、突厥部治大涂,号参天至尊道,于是诏碛(qì)南

鹈(pìtī)泉之阳,注392置过邮六十八所,具群马、湩(dòng)、肉,以待使客。《吐蕃传》亦说:当时轮台、注393伊吾屯田,禾菽相望。虽然为物力所限,此等局面不能持久,然而一时则往来之便,确有可观。中外文化的能互相接触,也无怪其然了。

【注释】

注379 据梁启超《世界史上广东之位置》。

注380 见冯承钧译《中国史乘中未详诸国考证》。

注381 今山东即墨县。

注382 《唐书·柳泽传》,载开元中泽弹劾市舶使周庆立之事。据《册府元龟》卷五百四十六,泽以开元二年为岭南监选史。其弹劾庆立,当在是年(冯攸译《唐宋元时代中西通商史》本文一考证一)。

注383 《全唐文》卷七十五。

注384 见《隋书·食货志》。

注385 伊吾,新疆哈密县。拂菻,即东罗马。

注386 昭武九姓,为康、安、曹、石、米、何、史、火寻、戊地九国,皆在葱岭以西,今俄属中亚之地。

注387 贝加尔湖,在东部西伯利亚,古之北海。

注388 《唐书》名俱轮泊。

注389 今云南保山县。

注390 占城,今安南的广和城。真腊,今柬埔寨。

注391 今山东蓬莱县。

注392 在中受降城北五百余里。

注393 今新疆轮台县。

图书目录

例 言 1/114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2/114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3/114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4/114 第四章 本国史时期的划分 5/114 第一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 6/114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7/114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8/114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9/114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10/114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11/114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12/114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 13/114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 14/114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 15/114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16/114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17/114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18/114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 19/114 第一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20/114 第二章 秦汉之际 21/114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 22/114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23/114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 24/114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 25/114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 26/114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 27/114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 28/114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29/114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 30/114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 31/114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32/114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33/114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 34/114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35/114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36/114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37/114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 38/114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39/114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40/114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 41/114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42/114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43/114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44/114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45/114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46/114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 47/114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 48/114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49/114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 50/114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 51/114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 52/114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 53/114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54/114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 55/114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56/114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57/114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58/114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 59/114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60/114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 61/114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62/114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63/114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64/114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65/114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66/114 第一章 明清之际 67/114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 68/114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69/114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 70/114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71/114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72/114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 73/114 第八章 鸦片战争 74/114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役 75/114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76/114 第十一章 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77/114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78/114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79/114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80/114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 81/114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82/114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83/114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84/114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 85/114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86/114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 87/114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88/114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 89/114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 90/114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91/114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 92/114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93/114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 94/114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95/114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96/114 第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 97/114 第八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98/114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99/114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100/114 第十一章 军阀的混战 101/114 第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102/114 第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103/114 第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 104/114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105/114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106/114 第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107/114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 108/114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 109/114 第二十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 110/114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111/114 第二十二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112/114 第一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113/114 第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 114/114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