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

作者: 吕思勉 分类: 历史传记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

戊戌变法,庚子拳乱,清朝的失政,一步步的使人民失望;而其时人民的程度亦渐高,于是从改革政治失望之余,就要拟议及于政体了。

中国的民主思想,在历史上,本是酝酿得很深厚的。不过国土大,人民多,没有具体的办法罢了。一旦和外国交通,看见其政体有种种的不同,而且觉得他们都比我们富强;从国势的盛衰,推想而及于政权的运用,自然要拟议及于政体了。于是革命、立宪、遂成为当日思潮的两流。

戊戌政变以后,康有为在海外,设立保皇党。梁启超则在日本横滨,发行《清议报》,痛诋那拉后,主张拥戴德宗,以行新政。这时候,还是维新运动的思想。但是空口说白话,要想那拉后把政权奉还之于德宗,是无此情理的,所以虽保皇党要想夺取政权,亦不得不诉之于武力。人民哪里来武力呢?其第一步可以利用的,自然是会党。原来中国各种会党,溯其原始,都是人民受异族的压迫,为此秘密组织,以为光复之豫备的。注841日久事忘,固然不免渐忘其原来的宗旨,然而他们,究竟是有组织的民众,只要有有心人,能把宗旨灌输给他们,用以举事,自较毫无组织的人民为易。所以在当时,不论保皇党、革命党,都想利用他们。就是八国联军入京的这一年,康有为之党唐才常,在上海设立国会总会。汉口设立分会;才常居汉口。后来的革命党人黄兴居湖南,吴禄贞居安徽的大通;联络哥老会党,广发富有会票,谋以这一年七月间,在武汉同时举事,而湖南、安徽,为之策应。未及期而事泄。才常被杀。鄂、湘、苏、皖四省,搜捕党众,杀戮颇多。当时鄂督张之洞,有一封信,写给上海国会总会中人,劝他们不要造反。国会中人,也有一封信复他,署名为是中国民。畅发国家为人民所公有,而非君主所私有之义,为其时之人所传诵。保皇运动,浸浸接近于革命了。

但是到十九世纪的初年,而保皇党宗旨渐变。《清议报》发刊,满一百期而止。梁启超改刊《新民丛报》。其初期,颇主张革命。后来康有为鉴于法国大革命杀戮之惨,及中南美诸国政权的争夺,力主君主立宪,诒书诤之,梁启超渐渐改从其说。于是《新民丛报》成为鼓吹立宪的刊物,和当时革命党所出的《民报》对峙。注842以立宪之说,可以在国内昌言之故,《新民丛报》在国内风行颇广,立宪的议论,渐渐得势。到日俄战争以后,舆论都说日以立宪而胜,俄以专制而败,立宪派的议论,一时更为得势。

庚子一役,相信一班乱民,做这无意识开倒车的运动,以致丧权辱国;赔款之巨,尤其诒累于人民;清朝自己,也觉得有些难以为情了。于是复貌行新政,以敷衍人民。然而所行的都是有名无实,人民对于朝廷的改革,遂觉灰心绝望。除一部分从事于革命外,其较平和的,也都想自己参与政权,以图改革,这是二十世纪初年立宪论所以兴盛的原因。而其首将立宪之举,建议于清朝的,则为驻法公使孙宝琦。其后两江、两湖、两广诸总督,相继奏请。注843到一九〇五年,直督袁世凯,又奏请简派亲贵,分赴各国,考察政治。于是有派五大臣出洋考察之举。注844明年回国,一致主张立宪。于是下上谕:“先将官制改革,次及其余诸政治,使绅民明悉国政,以备立宪基础。数年之后,查看情形,视进步之迟速,以定期限之远近。”是为清末的所谓豫备立宪。于是改订内外官制。设资政院、谘议局,以为国会及省议会的基础,颁布《城镇乡自治章程》。立审计院,颁布《法院编制法》及《新刑律》。设省城及商埠的检察、审判厅,又设立宪政编查馆,以为举行宪政的总汇。看似风起云涌,实则所办之事,都是不伦不类的;而且或格不能行,或行之而名不副实,人民依旧觉得失望。于是即行立宪,和豫备立宪,遂成为当日朝廷和人民的争点。

朝廷上说:“人民的程度不足,是不能即行立宪的。”舆论则说:“程度的足不足,哪有一定标准?况且正因为政治不良,所以要立宪。若使把件件政治都改好了,然后立宪,那倒无须乎立宪了。”当时政府和人民的争点,大要如此。当时的政府,是个软弱无力的。既没有直捷痛快,拒绝人民的勇气;又不肯直捷痛快,实行人民的主张。一九〇八年,各省主张立宪的政团和人民,注845上书请速开国会。朝廷下诏,定以九年为实行之期。这一年冬天,德宗死了。那拉后立醇亲王载沣(fēng)之子溥仪,年四岁,以载沣为摄政王。明日,那拉后也死了。其明年,各省谘议局成立,组织国会请愿同志会,于一九一〇年,入都请愿,亦不许。这一年,京师资政院开会,亦通过请愿速开国会案上奏。清廷乃下诏,许缩短期限,于三年之后,开设国会。人民仍有不满,请愿即行开设的,遂都遭清廷驱逐。并命京内外,有唱言请愿的,即行弹压拿办。其(yí)的声音颜色,可谓与人以共见了。

当时的清廷,不但立宪并无诚意,即其政治亦很腐败。政府中的首领,是庆亲王奕劻。他是个老耄(mào)无能的人。载沣性甚昏庸。其弟载洵、载涛,亦皆欲干预政治,则又近于胡闹。到革命这一年,责任内阁成立,仍以奕劻为总理。阁员亦以满族占多数。注846人民以皇族内阁,不合立宪公例,上书请愿。谘议局亦联合上书,不听。到第二次上书,就遭政府的严斥。这时候的政治家,鉴于中国行政的无力,颇有主张中央集权之论的。政府也颇援为口实。但政治既不清明,又不真懂得集权的意义,并不能励精图治,将各项政权集中,而转指人民奔走国事的,为有妨政府的大权,一味加以压制。于是激而生变,酝酿多年的革命运动,就一发而不可遏了。

【注释】

注841 参看第七章。

注842 见第五编第二章。

注843 当时江督为周馥(fù),鄂督为张之洞,粤督为岑春煊。

注844 当时所派的为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临发时,革命党人吴樾(yuè)炸之正阳门车站。载泽、绍英,都受微伤。行期遂展缓。后来改派李盛铎、尚其亨,以代徐世昌、绍英。

注845 其时的政团,为江苏预备立宪公会、湖北宪政筹备会、湖南宪政公会、广东自治会。人民参与的,有直隶、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浙江、四川、贵州各省。

注846 内阁总理奕劻,协理世续、徐世昌。外务部大臣邹嘉来,民政部大臣桂春,陆军部大臣荫昌,海军部大臣载洵,军谘府大臣载涛,度支部大臣载泽,学部大臣唐景崇,法部大臣廷杰,农工商部大臣溥伦,邮传部大臣盛宣怀,理藩部大臣善耆。除徐世昌、邹嘉来、唐景崇、盛宣怀之外,都系满人。

图书目录

例 言 1/114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2/114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3/114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4/114 第四章 本国史时期的划分 5/114 第一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 6/114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7/114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8/114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9/114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10/114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11/114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12/114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 13/114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 14/114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 15/114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16/114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17/114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18/114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 19/114 第一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20/114 第二章 秦汉之际 21/114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 22/114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23/114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 24/114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 25/114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 26/114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 27/114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 28/114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29/114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 30/114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 31/114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32/114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33/114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 34/114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35/114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36/114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37/114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 38/114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39/114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40/114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 41/114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42/114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43/114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44/114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45/114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46/114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 47/114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 48/114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49/114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 50/114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 51/114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 52/114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 53/114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54/114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 55/114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56/114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57/114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58/114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 59/114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60/114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 61/114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62/114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63/114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64/114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65/114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66/114 第一章 明清之际 67/114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 68/114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69/114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 70/114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71/114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72/114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 73/114 第八章 鸦片战争 74/114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役 75/114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76/114 第十一章 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77/114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78/114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79/114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80/114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 81/114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82/114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83/114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84/114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 85/114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86/114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 87/114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88/114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 89/114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 90/114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91/114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 92/114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93/114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 94/114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95/114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96/114 第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 97/114 第八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98/114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99/114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100/114 第十一章 军阀的混战 101/114 第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102/114 第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103/114 第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 104/114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105/114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106/114 第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107/114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 108/114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 109/114 第二十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 110/114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111/114 第二十二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112/114 第一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113/114 第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 114/114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