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史

作者: 吕思勉 分类: 历史传记

第一节 梁、唐盛衰

梁太祖既即位,升汴州为开封府,建为东都,以唐东都为西都,改西都为雍州大安府。开平三年正月,迁于西都。以养子博王友文为东都留守。

唐末,梁祖已席莫强之势,然即位之后,兵威转挫者,则丁会之降敌实为之。盖其时欲逼晋阳,莫捷于泽潞一路也。故梁祖于开平元年五月,即使康怀英以兵八万,合魏博之兵攻潞。晋将李嗣昭坚守,晋亦以倾国之师援之。怀英久攻不克,帝代以李思安。七月。于潞州城下,更筑重城,内以防奔突,外以拒援兵,谓之夹寨。二年正月,李克用死,子存勖嗣。克用假子甚多,齿皆长于存勖,存勖时年二十四。各绾强兵,不服。北狄真子假子,区别不严。《新五代史·唐家人传》:太祖四弟:曰克让、克修、克恭、克宁,皆不知其父母名号。夫苟亲太祖弟,安得不知父名?《唐书·宰相世系表》:国昌子凡四人:曰克恭、克俭、克用、克柔,无克让、克修、克宁之名,而《孟方立传》云:克修、克用从父弟,则世系表所举,又不足信也。《义儿传》云:太祖养子多矣,其可纪者九人:其一是为明宗,其次曰嗣昭、嗣本、嗣恩、存信、存孝、存进、存璋、存贤,然《传》中嗣昭为克柔养子,《旧史》亦同。克用弟克宁,时为管内蕃汉马步都知兵马使,克用假子李存颢说之。诸假子又各使其妻,入说克宁妻孟氏。张承业者,故河东监军,昭宗诛宦官,克用匿之,唐亡,乃复请为监军,颇与政事。李存璋者,亦克用养子,为义儿军使。与承业同受克用遗顾立存勖。存颢与克宁谋杀之,执存勖子母送汴。此语不知存勖辈诬之,抑系实录?事泄,存勖伏甲杀克宁及存颢。时梁围潞州久不克,梁祖欲召兵还,恐为晋人所蹑,乃自至泽州应接。且召匡国节度使刘知俊至泽州,时匡国军名移于许州,见下。以为潞州行营招讨使。代李思安。诸将以上党孤城无援,请更留旬月,知俊亦请留攻之。帝以关中空虚,虑岐人乘衅,命知俊退屯晋州。四月,帝自泽州还。时存勖亦召援潞之将周德威还晋阳。梁师益怠,而存勖遽自将赴援。五月,攻夹寨,破之。乘胜攻泽州。刘知俊救之,乃退。此时晋之兵力,绝非梁敌,又有内衅,而梁既不能乘机大举,并不能增兵攻潞,顿兵坚城,坐致败衄,盖不徒诸将莫肯展力,即梁祖亦不免暮气矣。潞州围解,城中士民饿死者业已大半,增兵猛攻,必克可知。若能大举以攻晋阳,则潞州更可不攻而下矣。难得之机,失之实深可惜也。

当时所以不能乘机者,邠、岐之牵制,实其一因。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尝置佑国军于洛阳。昭宗迁洛,移诸长安,以韩建为节度,而以刘知俊为匡国节度使代建。知俊本时溥将。天祐三年(906年),徙建于淄青,以淄青王重师为佑国。重师本秦宗权将,后归梁祖。自王师范平后守青州。是岁九月,李继徽寇夏州。刘知俊赴救,败之。乘胜取鄜州。闰十二月,废镇国军,以隶匡国,割金、商隶佑国军,盖欲厚其力以扞邠、岐也。开平二年五月,更忠武军曰匡国,匡国军曰忠武,保义军曰镇国。攻潞之兵既败,岐、蜀乘之攻雍州,张承业亦以兵会之。刘知俊击岐兵,破之,晋、蜀之兵乃还。初李茂贞以其将胡敬璋为保塞节度使。中和二年(882年),于延州置保塞军。是岁卒,李继徽以其将刘万子代之。万子凶虐,失士心,且谋贰于梁。三年二月,继徽使延州衙将李延实杀之。骑将高万兴、万金兄弟来降。梁人乘之,取鄜、坊、丹、延。梁祖因命刘知俊乘胜取邠州。知俊辞以阙食,乃召还。时又召王重师,代以左龙虎统军刘捍。捍谮重师于梁祖,谓其通于邠、岐。梁祖杀重师,夷其族。知俊惧。先是以山南东道节度使杨师厚兼潞州四面行营招讨使,及是,又征知俊还,欲伐河东。知俊叛降岐,执刘捍送岐,杀之,又袭取华州。命师厚率刘讨之。知俊奔岐,以权佑国留后,改军名曰永平。李茂贞使知俊攻灵、夏,又约河东攻晋、绛。杨师厚救晋州,河东兵还。康怀英攻邠宁,知俊亦还。四年七月,岐、晋围夏州。九月,梁兵救却之。邠、岐是时,初不能为梁患,然梁兵力为其所分,遂不克专力河东矣。而河北之变复起。

开平四年五月,魏博罗绍威卒,子周翰袭。梁祖乘机,欲除移镇、定。会燕兵屯涞水,今河北涞水县。欲侵定州,乃命供奉官杜廷隐、丁延徽监魏博兵三千,分屯深、冀,声言助定守御。旋杀其兵,乘城拒守。王镕求援于燕、晋,燕人不许,而晋使周德威屯赵州,梁祖先是王景仁屯魏州,以伐潞为名,而实图镕,及是,命景仁击之。李存勖自至赵州,王处直亦遣兵从之。乾化元年正月,败梁兵于柏乡。今河北柏乡县。杜廷隐等闻之,亦弃深、冀而还。晋攻邢,遂攻魏。梁以杨师厚为北面都招讨使,救却之,进屯邢州。九月,梁祖闻晋、赵谋入寇,自将拒之。至魏县,晋、赵之兵不出,乃还。而幽州复告警。初,梁祖之将代唐也,先使李思安伐幽州。刘仁恭从方士学长年,筑馆于大安山,在今河北房山县西北。掠子女充之。又以堇土为钱,敛真钱,穴山藏之,而杀匠以灭口。思安至城下,仁恭犹在山中,子守光率兵出战,思安去。守光回兵攻山,执仁恭幽之。梁即以为节度使。其兄守文攻之。开平三年五月,为守光所擒。后杀之。遂攻沧州。四年正月,取之。梁、晋知其狂妄,乾化元年六月,李存勖与王镕、王处直等共推为尚书令、尚父,梁亦以为河北道采访使。守光使僚属草尚父、采访使受册仪,曰:“何得无郊天、改元事?”僚属曰:“尚父虽贵,人臣也,安有郊天、改元者乎?”守光怒,投之于地。八月,遽称帝。国号燕。十一月,守光攻易、定,晋使周德威伐之。二年正月,至幽州。守光求救于梁。

二月,梁祖自将伐镇、定,疾作还。五月,至洛阳,疾遂亟。

梁祖八子:长郴王友裕,早卒,次博王友文,次郢王友珪,次福王友璋,次均王友贞,次贺王友雍,次建王友徽,次康王友孜。新旧《史》同,《通鉴》及《五代会要》皆作友敬。博王,养子也。本姓康,名勤。幼美风姿,好学,善谈论,颇能为诗。梁祖之为四镇,兵车、赋税、诸色课利,置建昌院以总之。及即位,以友文为开封尹,判院事。旋以东京旧宅为建昌宫,改称建昌宫使。友珪弑逆,废建昌宫,以张宗奭为国计使,主其事。宗奭,即全义改名。及迁都,又使之留守东都。友文盖于诸子为最才,帝之爱之,颇见其大公也。友珪为左右控鹤都指挥使,友贞为东都马步都指挥使。帝疾亟,使召友文,而出友珪为莱州刺史。六月,友珪与左龙虎统军韩勍谋,以其兵杂控鹤士入弑帝。《新史·梁家人传》曰:友文多材艺,太祖爱之,而年又长,太子即世,嫡嗣未立,心尝属友文。太祖自张皇后崩,无继室,诸子在镇,皆邀其妇入侍。友文妻王氏有色,尤宠之。太祖病久,王氏与友珪妻张氏尝专房侍疾。太祖病少间,谓王氏曰:“吾知终不起,汝之东都召友文来,吾与之诀。”盖心欲以后事属之?乃谓敬翔曰:“友珪可与一郡,趣使之任。”乃以友珪为莱州刺史。太祖素刚暴,既病而喜怒难测。是时左降者必有后命,友珪大惧。其妻张氏曰:“官家以传国宝与王氏,使如东都召友文,君今受祸矣。”夫妇相对而泣。左右劝友珪曰:“事急计生,何不早自为图?”友珪乃与勍谋弑逆。案太祖固多色过,此事则莫须有。太祖欲见友文,岂不可发使召之,而必使其妻亲往邪?乃驰使东都,命友珪杀友文,而矫太祖诏:称其谋逆,友珪诛之,疾因震惊,以致沈笃。友珪遂即位。于是杨师厚入魏州,制即以为节度使,而徙罗周翰于宣义。朱友谦叛附于晋。三年(913年),末帝即位,仍称乾化。正月,驸马都尉赵岩犨子,尚太祖女长乐公主。奉使东都,与友贞谋诛友珪。岩曰:“得杨令公一言,事必济。”友贞乃使人说师厚。袁象先者,太祖之甥,象先父敬初,尚太祖妹万安大长公主。时为左龙虎统军、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师厚使至洛阳与谋。先是龙骧军戍怀州者溃乱剽掠,友珪搜捕其党,获则族之,经年不已。其军有戍大梁者,友贞伪作诏召之,激使趋洛。袁象先率兵突入宫中。友珪自杀。象先遣赵岩迎友贞。友贞曰:“夷门创业之地,何必洛阳?”乃即位于大梁。改名锽,后又改名瑱。是为末帝。新旧《史》同,《五代会要》称为少帝。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总 论 1/125 第一节 文帝内治 2/125 第二节 文帝外攘 3/125 第三节 炀帝夺宗 4/125 第四节 炀帝荒淫 5/125 第五节 炀帝事四夷 6/125 第六节 隋末之乱(上) 7/125 第七节 隋末之乱(下) 8/125 第一节 高祖、太宗之治 9/125 第二节 唐初武功(一) 10/125 第三节 唐初武功(二) 11/125 第四节 唐初武功(三) 12/125 第五节 唐初武功(四) 13/125 第六节 唐初武功(五) 14/125 第七节 唐初武功(六) 15/125 第一节 高宗之立 16/125 第二节 武后得政代唐 17/125 第三节 武后政治 18/125 第四节 高宗、武后时外患 19/125 第五节 中宗复位 20/125 第六节 韦后乱政 21/125 第七节 玄宗之立 22/125 第一节 玄宗政治 23/125 第二节 开、天边事(一) 24/125 第三节 开、天边事(二) 25/125 第四节 开、天边事(三) 26/125 第五节 开、天边事(四) 27/125 第六节 开、天边事(五) 28/125 第七节 安史之乱(上) 29/125 第八节 安史之乱(下) 30/125 第一节 代宗之立 31/125 第二节 吐蕃、回纥之患 32/125 第三节 藩镇及内乱 33/125 第四节 代宗政治 34/125 第一节 德宗初政 35/125 第二节 东方藩镇之变 36/125 第三节 泾师之变 37/125 第四节 兴元后藩镇起伏 38/125 第五节 贞元后边患 39/125 第六节 贞元朝局 40/125 第一节 顺宗谋诛宦官 41/125 第二节 宪宗时藩镇叛服 42/125 第三节 元和朝局 43/125 第四节 穆宗时藩镇叛服 44/125 第五节 穆、敬荒淫 45/125 第一节 甘露之变 46/125 第二节 武、宣朝局 47/125 第三节 文、武、宣三朝藩镇叛服 48/125 第四节 回纥之亡 49/125 第五节 吐蕃衰乱 50/125 第一节 懿、僖荒淫 51/125 第二节 中叶后南蛮之患 52/125 第三节 懿、僖时之内乱(上) 53/125 第四节 懿、僖时之内乱(中) 54/125 第五节 懿、僖时之内乱(下) 55/125 第六节 僖宗再播迁 56/125 第一节 昭宗征河东 57/125 第二节 河东与、岐、华之争 58/125 第三节 岐、汴之争 59/125 第四节 梁太祖代唐 60/125 第五节 唐末割据(上) 61/125 第六节 唐末割据(下) 62/125 第一节 梁、唐盛衰 63/125 第二节 梁室之亡 64/125 第三节 后唐庄宗乱政 65/125 第四节 唐灭前蜀 66/125 第五节 后唐庄宗之亡 67/125 第六节 后唐明宗时内外形势 68/125 第七节 从荣、从厚败亡 69/125 第一节 唐、晋兴亡 70/125 第二节 晋高祖时内外形势 71/125 第三节 石晋之亡 72/125 第四节 契丹北去 73/125 第一节 郭威代汉 74/125 第二节 南方诸国形势(上) 75/125 第三节 南方诸国形势(中) 76/125 第四节 南方诸国形势(下) 77/125 第五节 周世宗征伐 78/125 第六节 宋平定海内 79/125 第一节 东北诸国 80/125 第二节 南方诸国 81/125 第三节 西北诸国 82/125 第一节 婚制 83/125 第二节 族 制 84/125 第三节 人 口 85/125 第四节 人民移徙 86/125 第五节 风 俗 87/125 第一节 门阀 88/125 第二节 豪强、游侠 89/125 第三节 奴 婢 90/125 第一节物价、工资、赀产 91/125 第二节 地 权 92/125 第三节 侈靡之俗 93/125 第四节 官私振贷 94/125 第一节 农业 95/125 第二节 工 业 96/125 第三节 商 业 97/125 第四节 钱 币(上) 98/125 第五节 钱 币(下) 99/125 第一节 饮食 100/125 第二节 食储、漕运、籴粜 101/125 第三节 服 饰 102/125 第四节 宫 室 103/125 第五节 葬 埋 104/125 第六节 交 通 105/125 第一节 政体 106/125 第二节 封 建 107/125 第三节 官 制(上) 108/125 第四节 官 制(下) 109/125 第五节 选 举(上) 110/125 第六节 选 举(下) 111/125 第七节 赋 税(上) 112/125 第八节 赋 税(下) 113/125 第九节 兵 制 114/125 第十节 刑 制 115/125 第一节 学校 116/125 第二节 文 字 117/125 第三节 儒、玄、佛思想转移 118/125 第四节 史 学 119/125 第五节 文学美术 120/125 第六节 自然科学 121/125 第七节 经 籍 122/125 第一节诸教情状 123/125 第二节 限制宗教政令 124/125 第三节 杂迷信 125/125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