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1860 年《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门户更加开放,宣教士们分散的时机随之来到。杨格非选择了溯长江而上,去华中开辟新的宣教工场,因而成为最早进入中国内地省份的西方宣教士。1861年6月21日,杨格非和威尔逊(Robert Willson)一起离开上海,乘船前往汉口,眼望着两岸迤逦的风光和滔滔江水,他不禁发出赞叹与感恩:“这一条美丽和宏伟的河流,如今已成为福音使者们的大道。”抵达汉口后不久,他们即在沈家庙金庭公店的住所开始宣教工作。从走下轮船一脚踏上汉口土地那一刻算起,杨格非在这座城市整整住了51年,直到1912年离开中国返回故土英国为止,而那时他已经是一位80岁的老人了。

杨格非向来注重讲道,而且他自年少时就有讲道恩赐,能够深入浅出地将福音真理,生动地地宣讲出来,让民众容易接受。到中国几年后,他用中文讲道,其威力与魅力仍不减当年,无论老少妇孺,知识份子还是贩夫走卒,都能被他响亮的声音、活泼的手势和生动的内容所吸引。他初到汉口时,并没有固定的布道地点,只能选择一些公开场地,聚集群众前来听讲,因而被称为“街头宣教士”。1862年3月16日终得一位中国信徒受洗,此后渐有不少当地人归信基督。因此,亟需寻觅一个固定场所作为聚会之用,杨格非遂于1863年,在汉口夹街太平巷,创建了华中地区第一所基督教礼拜堂,命名为“首恩堂”。随后相继在蔡家巷兴建了“恩光堂”,在统一街兴建了“救恩堂”,并在花楼街购地建立起伦敦会“花楼总堂”,成为汉口宣教事业中心,统筹华中一带的宣教事宜。 在汉口打开局面后,杨格非便计划向对岸武昌发展。武昌当时是湖广总督所在地,是华中政治文化中心。杨格非清楚认识到武昌在今后华中宣教的地位。在他不懈努力下,几经波折,终于在1864 年7月,获准在武昌戈甲营购地兴建“崇真堂”,这是湖北省城的第一座教堂,标志着基督教传入武昌的划时代进展。“崇真堂”是一座平面十字形单层哥德式建筑,可容纳200人做礼拜。从1864年开堂迄今,已近150年。虽然经历多年的风雨剥蚀与人为摧残,该堂竟仍能屹立不倒,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崇真堂于2000年重新恢复使用,成为武汉基督徒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

杨格非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宣教领袖,在汉口、武昌、汉阳三镇都建立起教会后,他就开始向周围城乡发展,先后在孝感、天门、皂市以及黄陂等地建立教堂。他以旅行布道和街头布道的方法相结合,每到一地除了口传福音外,还大量散发福音小册子。当时的宣教士下乡布道经常会遭遇危险,1876 年的孝感之行,就是杨格非一次难忘的经历。那次他与马根济医生(John Kenneth MacKenzie) 一起接受孝感信徒的邀请前往布道,不料却遭到一场几乎致命的攻击。数以百计的民众一路尾随他们,对他们大声吼叫:“滚回汉口去!杀死洋鬼子! ”石头、土块像雨点般打在他们身上、头上,使他们血流满面。幸而在几位中国信徒的护卫下,才得以脱身逃命。但他们并不因遭受迫害而灰心,在回程中,马医生继续为人医病施药,杨格非也继续对人讲道,散发福音单张。后来孝感教会十分兴旺,成为伦敦会在武汉以外的一大重镇。

主要作品

  • 杨格非传教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