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图书

找到 22487 本图书

历代训诂学简介

国学知识 佚名

先秦两汉:训诂的产生和兴盛期训诂萌芽于先秦,但真正以解释文献语言为目的而系统进行的训诂工作是从汉代开始的。汉代独尊儒术,大力提倡学习儒家经典,促进了训诂的发展。汉代古文经学派重文字训诂,考证名物制度,注释循经立训,简约质朴,不离经空发(这种学风称为“朴学”“汉学”)。著名学者有贾逵、服虔、马融、郑兴...

查看详情

唐朝的史书为何有新旧之分

国学知识 佚名

唐朝历代修有实录。自唐初以来便在实录基础上撰写国史,以吴兢、韦述所撰最为有名。吴兢撰成《唐书》六十五卷(一说九十八卷),韦述又补遗续缺,撰成国史一百一十二卷。此后,柳芳等人又有续作。但武宗实录不全,以后历朝实录没有修成,史事缺略。后梁、后唐两代都曾下令广泛征集唐史资料。后晋时,贾纬以所搜集的遗文和故...

查看详情

儒家经典《尚书》中的10句精华,指引人生的大智慧

国学知识 佚名

《尚书》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又称《书》或《书经》,原有100篇,分称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1、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民罔常怀,怀于有仁。出自《尚书·商书·太甲下》。罔:无,没有。上天没有一直关爱的亲人,只会亲近那些能敬爱上天的人;人民没有时常...

查看详情

《道德经》:道生于静,德生于谦,福生于俭,命生于和

国学知识 佚名

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蕴含了无数修身、治国、养生之道,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告诉我们:道生于静,德生于谦,福生于俭,命生于和。1道生于静《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守静笃”的意思是,使心灵保持虚静,笃定,不受影响。所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

查看详情

魏晋时期玄学与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国学知识 佚名

魏晋之际,儒学衰微,玄风日盛,士大夫阶层崇尚清议,以庄老之学相矜夸,以谈玄说理为能事,这种风气自然影响文学,佛教传入以后,迅速与玄学合流,形成释道混杂的局面,并在文学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可以说,没有佛教,便没有中国古代文学后来的形式与风貌;反之,没有中国古代文学,佛教也不会像后来那样深入人心。 一、佛...

查看详情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

国学知识 佚名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二字与‘苗条’毫无关系。‘好逑’的‘好’念上声,不念去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并非男女之间的誓言,而是男人之间的约...

查看详情

读史札记:《周易》的人生智慧漫谈

国学知识 佚名

被奉为儒家六经之首的《周易》“事简而意深”,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智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说:“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张居正对《周易》爱不释手,“座中置一帙常玩之”,并宣称“至圣人涉世妙用,全在此书”。《周易》的人生智慧突出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自强不息”的人生之道对天地、自...

查看详情

试述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国学知识 佚名

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田园诗和山水诗往往并称,但这是两类不同的题材。田园诗会写到农村的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山水诗则主要是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往往和行旅联系在一起。陶渊明的诗严格地讲只有《游斜川》一首是山水诗,他写得...

查看详情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评魏晋南北朝的文风)

国学知识 佚名

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综 观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 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 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

查看详情

简述曹植的艺术成就

国学知识 佚名

曹植,字子建,曹丕弟。生于乱世,幼年即随曹操四方征战。他自称“生乎乱,长乎军”(《陈审举表》),在时代的熏陶和曹操的影响下,树立雄心,以 “戮力上国,流惠下民”(《与杨德祖书》)自期。曹植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深得曹操赏爱,几乎被立为太子。但他恃才傲物,任性而行,不自雕励,终于失宠。建安二十五年(22...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