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校注

作者: 谢无量 分类: 儒理哲学

第十六章 魏鹤山及真西山

嘉定以后,私淑朱子之学者,有魏鹤山与真西山并称。黄百家曰:“从来西山、鹤山并称,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独举也。鹤山之志西山,亦以司马文正、范忠文[1]之生同志死同传相比,后世亦无敢[2]优劣之者。”[3]全谢山亦谓世之称鹤山者,“以并之西山,有如温公、蜀公,不敢轩轾”[4]。惟梨洲以“鹤山卓荦,非西山之依门傍户[5]所能及”[6]而已。今合述之于此。

一、魏鹤山(生于宋孝宗淳熙五年,卒于理宗嘉熙元年,年六十。)

魏了翁,字华父,邛州蒲江人。庆元五年进士,累官至权工部侍郎。与宰相史弥远不合,贬官。弥远死,还朝为礼部尚书。后知绍兴府安抚使。卒,谥文靖。《宋史》言鹤山“筑室白鹤山下,以所闻于辅广、李燔者,开门授徒,士争负笈从之,由是蜀人尽知义理之学”。辅、李并朱子门人,而鹤山与之友善者也。所著有《文集》《九经要义》《经外杂抄》《古今考》等。[7]

鹤山哲学,亦绝对之唯心论。其奏劄有曰:“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又为天地之太极,以主[8]两仪,以命万物,不越诸此。故天之神明为春秋冬夏、风雨霜露,地载神气为风霆流行、庶物露生,其于人也,则清明在躬,志气如神。盖贯通上下,表里民物,自继善以及于成性,皆一本而分也,而人心之灵,则所以奠人极,人极立而天地位焉。”[9]此颇近杨慈湖之《己易》。又曰:“古人位天地[10],育万物,把做己职事,天地是我去做,五行五气,都在我一念节宣[11]之。后世人自人,天自天,人[12]失其人之职。”[13](《师友雅言》)其论修养之要曰:“吾儒只说正心养心,不说明心。”[14](《答蒋重珍》)又曰:“圣人之心,如天[15]之运,纯亦不已,如川之逝,不舍昼夜。虽血气盛衰所不能免,而才壮志坚,始终勿贰。”[16]又曰:“才命于气,气稟于志,志立于学。”[17](《梦笔山房记》)又论无欲与寡欲之辨曰:“圣贤言寡欲矣,未尝言无欲也。所谓欲仁、欲立、欲达、欲善,莫非使人即欲以求诸道,至于富贵所欲也,有不可处,己所不欲,有不可施,则又使人即其不欲以求诸非道。岁积月累,必至于从心所欲而自不逾矩,然后为至[18]。曾子得之,明六欲之目,孟子传之,开六等之科,今曰自寡欲以至无欲,不其戾乎?曰性不能无感,性之欲也,知诱物化,则为私欲,故圣人虽使人即欲以求道,而于季康子,于由、求,于申枨,曷尝以其欲为可乎?胡仁仲之言曰:‘天理人欲,同行异情,以此求之,则养心之说备矣。’”[19](《濂溪先生祠堂记》)又谓人生有刚柔,故有善恶,在变化气质,则可以至圣贤矣。

二、真西山(生于孝宗淳熙五年,卒于理宗端平二年,年五十八。)

真德秀,字景元,后更希元,建之浦城人。庆元五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卒,谥文忠,学者称西山先生。自韩侂胄立伪学之名,以锢善类,凡近时大儒之书,皆显加禁绝。西山晚出,独慨然以斯文自任,讲习而服行之。党禁既开,正学遂明于天下。《宋史·詹体仁传》言:“郡人真德秀,早从其游,问居官莅民之法,体仁曰:‘尽心平心而已,尽心则无愧,平心则无偏。’”西山能守而行之。所著有《文集》《读书记》《四书集编》《文章正宗》《大学衍义》等。[20]

《西山答问》曰:“德性[21]谓得之于天者,仁义礼智信是也。收放心,养德性[22],虽曰二事,其实一事。盖德性在人,本皆全备,缘放纵其心,不知操存,自致贼害其性,若能收其放心,即是养其德性[23],非有二事也。”[24]又曰:“程子曰:‘涵养须[25]用敬,进学在致知。’盖穷理以此心为主,必须以敬自持,使心有主宰,无私意邪念之纷扰,然后有以为穷理之基。本心既有所主宰矣,又须事事物物,各穷其理,然后能致尽心之功。欲穷理而不知持敬以养心,则思虑纷纭,精神昏[26]乱,于义理必无所得。知以养心矣,而不知穷理,则此心虽清明虚静,又只是个空荡荡底物事,而无许多义理以为之主,其于应事接物,必不能皆当,释氏禅学,正是如此。故必以敬涵养,而又博学、审问、慎[27]思、明辨以致其知,则于清明虚静之中,而众理悉备,其静则湛然寂然,而有未发之中,其[28]动则泛应曲当,而为中节之和,天下义理,学者工夫,无以[29]加于此者。自伊川发出,而文公又从而阐明之。”[30]此言主敬与致知二者相待为用,不可偏于一也。西山于旧说颇能综贯得力,惟亦罕所发明耳。

* * *

[1] “忠文”,诸本皆误作“文忠”,倒。据《宋元学案》肆第2696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六册第178页乙。

[2] “敢”,诸本皆无,脱。据《宋元学案》肆第2696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六册第178页补。

[3] 《西山真氏学案》:《宋元学案》肆第2696页。

[4] 《鹤山学案》:《宋元学案》肆第2650页。

[5] “依门傍户”,诸本皆误作“依傍门户”。据《宋元学案》肆第2650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六册第124页改。

[6] 《鹤山学案》:《宋元学案》肆第2650页。

[7] 按:如上魏了翁生平,参见《儒林》:《宋史》三七第12965—12971页;《鹤山学案》:《宋元学案》肆第2650—2651页。

[8] “主”,诸本皆误作“立”。据《宋元学案》肆第2667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六册第144页改。

[9] 《鹤山学案》:《宋元学案》肆第2667页。

[10] “地”,人大版同,底本、八版、台一版、台四版皆作“物”。据《宋元学案》肆第2654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六册第128页改。

[11] “节宣”,诸本皆误作“宣节”,倒。据《宋元学案》肆第2654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128页乙。

[12] “人”,诸本皆无,脱。据《宋元学案》肆第2654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六册第128页补。

[13] 《鹤山学案》:《宋元学案》肆第2654页。

[14] 《鹤山学案》:《宋元学案》肆第2657页。

[15] 诸本此处有“地”,衍。据《宋元学案》肆第2665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六册第142页删。

[16] 《鹤山学案》:《宋元学案》肆第2665页。

[17] 同上注。

[18] “必至于从心所欲而自不逾矩,然后为至”,诸本皆误作“必至于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然后为主”。据《宋元学案》肆第2661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六册第137页改。

[19] 《鹤山学案》:《宋元学案》肆第2661页。

[20] 按:如上真德秀生平,参见《儒林》:《宋史》三七第12957—12965页;《西山真氏学案》:《宋元学案》肆第2695—2696页。

[21] “性”,诸本皆误作“行”。据《宋元学案》肆第2696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六册第178页改。

[22] 同上注。

[23] “即是养其德性”,诸本皆误作“即是养德行”。据《宋元学案》肆第2696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六册第178页改。

[24] 《西山真氏学案》:《宋元学案》肆第2696页。

[25] “须”,诸本皆无,脱。据《宋元学案》肆第2697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六册第179页补。

[26] “昏”,诸本皆误作“纷”。据《宋元学案》肆第2697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六册第179页改。

[27] “慎”,诸本皆误作“谨”。据《宋元学案》肆第2697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六册第179页改。

[28] “其”,诸本皆无,脱。据《宋元学案》肆第2697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六册第179页补。

[29] “以”,诸本皆误作“有”。据《宋元学案》肆第2697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六册第179页改。

[30] 《西山真氏学案》:《宋元学案》肆第2697页。

图书目录

校注说明 1/76 绪言 2/76 第一章 哲学之渊源 3/76 第二章 六艺哲学 4/76 第三章 儒家 5/76 第一章 道家 6/76 第二章 墨家 7/76 第三章 法家 8/76 第四章 名家 9/76 第五章 杂家 10/76 第六章 秦灭古学 11/76 第一章 汉代哲学总论 12/76 第二章 陆贾 13/76 第三章 贾谊 14/76 第四章 董仲舒 15/76 第五章 《淮南子》 16/76 第六章 桓宽《盐铁论》 17/76 第七章 刘向 18/76 第八章 扬雄 19/76 第九章 王充 20/76 第十章 东汉经术今古学之分及其混合 21/76 第十一章 荀悦 22/76 第十二章 徐干 23/76 第一章 魏晋及南北朝之儒学与经术总论 24/76 第二章 晋世黄老刑名学之复兴 25/76 第三章 六朝佛教之盛行 26/76 第四章 三教调和论 27/76 第五章 神不灭论与神灭论 28/76 第六章 文中子 29/76 第七章 唐代哲学总论 30/76 第八章 唐代佛教略述 31/76 第九章 韩愈 32/76 第十章 李翱 33/76 第一章 宋代哲学总论 34/76 第二章 道学之渊源 35/76 第三章 周濂溪 36/76 第四章 邵康节 37/76 第五章 张横渠 38/76 第六章 程明道 39/76 第七章 程伊川 40/76 第八章 二程同时之性情说 41/76 第九章 程门诸子 42/76 第十章 张南轩 43/76 第十一章 朱晦庵 44/76 第十二章 朱子门人 45/76 第十三章 陆象山 46/76 第十四章 象山门人 47/76 第十五章 浙东永嘉之学 48/76 第十六章 魏鹤山及真西山 49/76 第十七章 元之程朱学派 50/76 第十八章 元之朱陆调和派 51/76 第十九章 元之陆学派 52/76 第一章 明代哲学总论 53/76 第二章 吴康斋 54/76 第三章 薛敬轩 55/76 第四章 曹月川 56/76 第五章 胡敬斋 57/76 第六章 陈白沙 58/76 第七章 王阳明 59/76 第八章 湛甘泉 60/76 第九章 罗整庵 61/76 第十章 王学诸子 62/76 第十一章 刘念台 63/76 第十二章 清代哲学总论 64/76 第十三章 孙夏峰 65/76 第十四章 黄宗羲 66/76 第十五章 顾亭林 67/76 第十六章 李二曲 68/76 第十七章 陆桴亭 69/76 第十八章 汤潜庵 70/76 第十九章 陆稼书 71/76 第二十章 颜习斋 72/76 第二十一章 戴东原 73/76 第二十二章 彭尺木 74/76 古籍参考书目 75/76 参考书目 76/76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