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校注

作者: 谢无量 分类: 儒理哲学

第八章 湛甘泉

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人。从学于陈白沙,不赴计偕。后登弘治乙丑进士,历官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致仕。嘉靖庚申卒,年九十五。阳明同时,相与讲学而略有异同者,惟甘泉与罗整庵而已。然阳明以外,则甘泉之门为盛。阳明标“致良知”为宗旨,甘泉标“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旨,学者遂以王、湛之学,各立门户。其间为之调停者,谓天理即良知也,体认即致也,何异何同?然甘泉论格物,条阳明之说有四不可,而己之说有五善。阳明亦言随处体认天理为求之于外,终不可以强合。[1]二家往复之书,词繁不载。甘泉大意,谓阳明训格为正,训物为念头,格物是正念头也,苟不加学问思辨行之功,则念头之正否未可据,此其大略也。

甘泉《答顾箬溪》曰:“仆之愚见,则于圣贤常格内寻下手,庶有自得处。故随处体认天理而涵养之,则知行并进矣。”[2]又《答陈宗亨》曰:“谨[3]独格物,其实一也。格物者,至其理也。学问思辨行,所以至之也,是谓以身至之也。所谓穷理者,如是也。近而心身,远而天下,暂而一日,久而一世,只是格物一事而已。格物云者,体认天理而存之也。”[4]又《答阳明》曰:“格者,至也,……物者,天理也。”[5]“格即造诣之义,格物者即造道也。知行并进,学问思辨行,皆[6]所以造道也,故读书、亲师友、酬应,随时随处[7],皆求体认天理而涵养之,无非造道之功。诚、正、修功夫,皆于格物上用,家国天下,皆即此扩充,无两段工夫,此即所谓止至善。”[8]又曰:“格物之义[9],以物为心意之所著。兄意只恐人舍心求之于外,故有是说。不肖则以为,人心与天地万物为体,心[10]体物而不遗,认得心体广大,则物不能外矣,故格物非在外也,格之致之,心又非在外也。于物若以为心意之著见,恐不免有外物之疾[11]。”[12]甘泉既言“随处体认天理”,又言“知行并进”,又言“求放心”,尝作《心性图说》。其学在当时亦自树一帜者也。

* * *

[1] 按:如上湛若水生平,参见《儒林》:《明史》二四第7266—7268页;《甘泉学案一》:《明儒学案(修订本)》下第875—876页。

[2] 《甘泉学案》:《明儒学案(修订本)》下第881页。

[3] “谨”,诸本皆同《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八册第147页。《明儒学案(修订本)》下第882页作“慎”。

[4] 《甘泉学案》:《明儒学案(修订本)》下第882页。

[5] 《甘泉学案》:《明儒学案(修订本)》下第882页。

[6] “皆”,诸本皆同《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八册第147页。《明儒学案(修订本)》下第882页无“皆”。

[7] “处”,诸本皆误作“事”。据《明儒学案(修订本)》下第882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八册第147页改。

[8] 《甘泉学案》:《明儒学案(修订本)》下第882页。

[9] “义”,诸本皆误作“意”。据《明儒学案(修订本)》下第879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八册第143页改。

[10] “心”,诸本皆无,脱。据《明儒学案(修订本)》下第879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八册第143页补。

[11] “疾”,诸本皆误作“病”。据《明儒学案(修订本)》下第879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八册第144页改。

[12] 《甘泉学案》:《明儒学案(修订本)》下第879页。

图书目录

校注说明 1/76 绪言 2/76 第一章 哲学之渊源 3/76 第二章 六艺哲学 4/76 第三章 儒家 5/76 第一章 道家 6/76 第二章 墨家 7/76 第三章 法家 8/76 第四章 名家 9/76 第五章 杂家 10/76 第六章 秦灭古学 11/76 第一章 汉代哲学总论 12/76 第二章 陆贾 13/76 第三章 贾谊 14/76 第四章 董仲舒 15/76 第五章 《淮南子》 16/76 第六章 桓宽《盐铁论》 17/76 第七章 刘向 18/76 第八章 扬雄 19/76 第九章 王充 20/76 第十章 东汉经术今古学之分及其混合 21/76 第十一章 荀悦 22/76 第十二章 徐干 23/76 第一章 魏晋及南北朝之儒学与经术总论 24/76 第二章 晋世黄老刑名学之复兴 25/76 第三章 六朝佛教之盛行 26/76 第四章 三教调和论 27/76 第五章 神不灭论与神灭论 28/76 第六章 文中子 29/76 第七章 唐代哲学总论 30/76 第八章 唐代佛教略述 31/76 第九章 韩愈 32/76 第十章 李翱 33/76 第一章 宋代哲学总论 34/76 第二章 道学之渊源 35/76 第三章 周濂溪 36/76 第四章 邵康节 37/76 第五章 张横渠 38/76 第六章 程明道 39/76 第七章 程伊川 40/76 第八章 二程同时之性情说 41/76 第九章 程门诸子 42/76 第十章 张南轩 43/76 第十一章 朱晦庵 44/76 第十二章 朱子门人 45/76 第十三章 陆象山 46/76 第十四章 象山门人 47/76 第十五章 浙东永嘉之学 48/76 第十六章 魏鹤山及真西山 49/76 第十七章 元之程朱学派 50/76 第十八章 元之朱陆调和派 51/76 第十九章 元之陆学派 52/76 第一章 明代哲学总论 53/76 第二章 吴康斋 54/76 第三章 薛敬轩 55/76 第四章 曹月川 56/76 第五章 胡敬斋 57/76 第六章 陈白沙 58/76 第七章 王阳明 59/76 第八章 湛甘泉 60/76 第九章 罗整庵 61/76 第十章 王学诸子 62/76 第十一章 刘念台 63/76 第十二章 清代哲学总论 64/76 第十三章 孙夏峰 65/76 第十四章 黄宗羲 66/76 第十五章 顾亭林 67/76 第十六章 李二曲 68/76 第十七章 陆桴亭 69/76 第十八章 汤潜庵 70/76 第十九章 陆稼书 71/76 第二十章 颜习斋 72/76 第二十一章 戴东原 73/76 第二十二章 彭尺木 74/76 古籍参考书目 75/76 参考书目 76/76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