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校注

作者: 谢无量 分类: 儒理哲学

第十六章 李二曲

李颙,字中孚,号二曲,西安盩厔人。家贫无书,从人借读,自经史百家至二氏之书无不观,遂以成学。隐逸自守,当世慕其名,踵门求见,力辞不得,则一见之,终不报谒,曰庶人不入公府可也。再至并不复见。有馈遗者,虽十反亦不受。既而母卒。康熙九年,门人请南下入道南书院,发顾、高诸公之遗书讲之,听者云集。又开讲于江阴、靖江、宜兴。自后屡征,皆以疾辞,闭门不与人接,惟顾宁人至则款之而已。晚年惟以所著《四书反身录》教人。当是时,北则孙夏峰,南则黄黎洲,与二曲并号三大儒。夏峰自明时,已与杨左诸公为石交,又孙高阳相国,折节致敬,易代后声名益大。黎洲为忠端之子,蕺山高弟,又从之海上,资望皆素高。独二曲自孤寒清苦中,耿光四出,拔地倚天,视夏峰、黎洲尤难云。门人集其遗书为《二曲集》二十二卷。[1]

二曲“论学曰:‘天下大根本,人心而已矣,大肯綮,提醒[2]天下之人心而已矣。是故天下治乱视人心,人心邪正视学术。凡学在反身,道在守约,功在[3]悔过自新,而必自静坐观心始。静坐乃能知[4]过,知[5]乃能悔,悔乃能自新。’又言:‘学者当先观象山、慈湖、阳明、白沙之书,阐明心性,直[6]指本初,以洞斯道之大源。然后取二程、朱子及康斋、敬轩、泾野、整庵之书玩索,以尽践履之功。否则,醇谨者乏通慧,颖悟者杂异端。无论言朱言陆,皆于道未有得也。’”[7]是二曲之学,亦以心学为始。尝因心体论《易》曰:

求《易》于《易》,不若求《易》于己。[8]人当未与物接,一念不起,即此便是“无极而太极”;及事至念起惺惺处,即此便是“太极之动而阳”;一念知敛处,即此便是“太极之静而阴”;无时无刻而不以去欲存理为务,即此便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欲净尽,而天理流行,即此便是“乾之刚健中正,纯粹精”;希颜之愚,效曾之鲁,敛华就实,一味韬晦,即此便是“归藏于坤”。亲师取友,丽泽求益;见善则迁,如风之疾;有过则改,如[9]雷之勇;时止则止,时行则行;见可[10]而进,知难而退。动静不失其时,继明以照四方,则《兑》《巽》《震》《艮》《坎》《离》,一一在己而不在《易》矣。[11](《锡山要语》[12])

盖二曲之学,归本一心,而注重践履。或问入门下手之要,曰:“我这里论学,却不欲人间[13]讲泛论,只要各人[14]自觅各人受病之所在。知有某病,即思自医某病,即此便是入门。”[15]又谓徒侈闻见博杂,以一事不知为耻者,皆玩物丧志之类,去道愈远矣。

* * *

[1] 按:如上李颙生平,参见《儒林一》:《清史稿》第四十三册第13108—13109页;《李二曲先生事略》:《国朝先正事略》下册第808—810页。

[2] “醒”,诸本皆误作“起”。据《续修四库全书》第538册第606页,《国朝先正事略》下册第808页改。

[3] “在”,诸本皆误作“坐”。据《续修四库全书》第538册第606页,《国朝先正事略》下册第808页改。

[4] “知”,人大版同。底本、八版、台一版、台四版皆作“至”。据《续修四库全书》第538册第606页,《国朝先正事略》下册第808页改。

[5] 诸本此处皆有“过”,衍。据《续修四库全书》第538册第606页,《国朝先正事略》下册第808页删。

[6] “直”,诸本皆误作“真”。据《续修四库全书》第538册第606页,《国朝先正事略》下册第808页改。

[7] 《李二曲先生事略》:《国朝先正事略》下册第808页。

[8] “求《易》于《易》,不若求《易》于己”,诸本皆同。《二曲集》第42页作“今且不必求《易》于《易》,而且求《易》于己”。

[9] “如”,诸本皆同。《二曲集》第42页作“若”。

[10] “可”,诸本皆同。《二曲集》第42页作“险”。

[11] 《锡山语要》:《二曲集》第42页。

[12] “《锡山要语》”,诸本皆同。《二曲集》第39页作“《锡山语要》”。

[13] “间”,诸本皆同。《二曲集》第27页作“闲”。

[14] 《二曲集》第27页此处有“回光返照”,诸本皆无。

[15] 《常州府武进县两庠汇语》:《二曲集》第27页。

图书目录

校注说明 1/76 绪言 2/76 第一章 哲学之渊源 3/76 第二章 六艺哲学 4/76 第三章 儒家 5/76 第一章 道家 6/76 第二章 墨家 7/76 第三章 法家 8/76 第四章 名家 9/76 第五章 杂家 10/76 第六章 秦灭古学 11/76 第一章 汉代哲学总论 12/76 第二章 陆贾 13/76 第三章 贾谊 14/76 第四章 董仲舒 15/76 第五章 《淮南子》 16/76 第六章 桓宽《盐铁论》 17/76 第七章 刘向 18/76 第八章 扬雄 19/76 第九章 王充 20/76 第十章 东汉经术今古学之分及其混合 21/76 第十一章 荀悦 22/76 第十二章 徐干 23/76 第一章 魏晋及南北朝之儒学与经术总论 24/76 第二章 晋世黄老刑名学之复兴 25/76 第三章 六朝佛教之盛行 26/76 第四章 三教调和论 27/76 第五章 神不灭论与神灭论 28/76 第六章 文中子 29/76 第七章 唐代哲学总论 30/76 第八章 唐代佛教略述 31/76 第九章 韩愈 32/76 第十章 李翱 33/76 第一章 宋代哲学总论 34/76 第二章 道学之渊源 35/76 第三章 周濂溪 36/76 第四章 邵康节 37/76 第五章 张横渠 38/76 第六章 程明道 39/76 第七章 程伊川 40/76 第八章 二程同时之性情说 41/76 第九章 程门诸子 42/76 第十章 张南轩 43/76 第十一章 朱晦庵 44/76 第十二章 朱子门人 45/76 第十三章 陆象山 46/76 第十四章 象山门人 47/76 第十五章 浙东永嘉之学 48/76 第十六章 魏鹤山及真西山 49/76 第十七章 元之程朱学派 50/76 第十八章 元之朱陆调和派 51/76 第十九章 元之陆学派 52/76 第一章 明代哲学总论 53/76 第二章 吴康斋 54/76 第三章 薛敬轩 55/76 第四章 曹月川 56/76 第五章 胡敬斋 57/76 第六章 陈白沙 58/76 第七章 王阳明 59/76 第八章 湛甘泉 60/76 第九章 罗整庵 61/76 第十章 王学诸子 62/76 第十一章 刘念台 63/76 第十二章 清代哲学总论 64/76 第十三章 孙夏峰 65/76 第十四章 黄宗羲 66/76 第十五章 顾亭林 67/76 第十六章 李二曲 68/76 第十七章 陆桴亭 69/76 第十八章 汤潜庵 70/76 第十九章 陆稼书 71/76 第二十章 颜习斋 72/76 第二十一章 戴东原 73/76 第二十二章 彭尺木 74/76 古籍参考书目 75/76 参考书目 76/76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