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校注

作者: 谢无量 分类: 儒理哲学

第二十章 颜习斋

(生于明崇祯八年乙亥,卒于清康熙甲申,年七十。)

颜元,字浑然,号习斋,博野人。父昶,为蠡县朱翁义子,遂姓朱为蠡人。甲申明鼎革,癸巳为庠生,名朱邦良。习斋幼颖异,读书二三过辄不忘。学神仙导引,娶妻不近,既而知其妄,乃益折节读书。父被掠去,久不得耗,母亦他适,习斋时思父涕泣。而事朱翁媪至孝,不自知非朱氏子也。久乃觉之,复归宗颜氏。乃如关东寻父,得其墓于沈阳,招魂题主奉而归。遂弃诸生,终三年丧。始宗陆王学,未几归程朱。后乃悟尧舜之道,在六府三事,宋明学者交失之。学既通,有志于用世,以道之显晦为己任,遂南游中州,张卜肆于开封以阅人,所遇甚众。倡实学,明辨婉引,人多归之,然执宋儒之见者比比,未能化也。商水大侠李子青,馆习斋于家,见习斋携短刀,曰:“君学者,顾善此乎?”习斋谢不敏。子青一夕饮酣,欲授习斋拳法。月下踊躍自试,习斋笑曰:“请姑与君为戏。”乃折竹为刀,舞相击数合,中子青腕,子青掷竹拜服,深相结。盖习斋自幼学兵法、技击、驰射、阴阳、象纬无不精,遇豪杰,无贵贱无不深交之。其论治以不法三代为苟道,尝论次井田、封建、学校、乡举里选诸法,以为王道可见施行。年三十,与王养粹共为日记,凡言行善否,意念之欺歉,逐时自勘注之。尝暮行委巷中,背痒欲搔,旋自省曰:“昏巷无人,容貌不庄,何以服鬼神?”又尝曰:“吾尊孔学而抑程朱,苟一事自欺,何以逃程朱之鬼责?”故勇于改过。以圣人必可学,动必尊古礼,老而弥笃,乡里有圣人之目。著《存性》《存学》《存治》《存人》四编。[1]

一、存性 宋儒分别天地之性、气质之性,以天地之性纯善,气质之性有恶,盖原于理气二元之说。习斋以性之善即在气质,别无所谓天地之性,孟子言性善,即是谓气质之善也。故曰,理即气之理也,清浊、厚薄、纯驳、偏全,万有不齐皆善也,其恶者引蔽习染耳。列七图以明之。

二、存学 习斋以为古之学一,今之学棼;古之学实,今之学虚;古之学有用,今之学无用。古之为学也,明德、亲民、止至善为道,六德、六行、六艺为物。八岁就小学,学小艺,履小节;束发就大学,学大艺,履大节。为学之序:春秋《礼》《乐》,冬夏《诗》《书》。为学之时,故人多成材,宇内郅隆。自秦火后,训诂于汉唐,帖括于宋明,徒遗经是问,而古圣教人成法,任其阙然。加之佛老乘间而起,以清净虚无乱心性之正。儒者不能以全体大用廓清其间,反为所杂。程朱陆王,非支离于诵读,即溷索于禅宗,学之亡也转甚。习斋乃教人以六艺为学,冠昏丧祭,必遵古典。率子弟习礼,习射,习书、数、乐,得一节焉即习之,置日记以考德行。其于古人之学,不惟存之空言,而且存之实事。此《存学编》之大意也。

三、存治 古帝王教养之政七制,而后日趋陵夷,至宋明而极。其尤甚者,即兵专而弱,士腐而靡,二者之弊,不知所极。以天下之大,士马之众,一有寇乱,辄鱼烂瓦解。黄巢之乱,洗物淘城。李自成、张献忠如霜风杀草,所过为墟。三代田赋出甲,民皆习兵,断不至如此其惨。士子平日读书,闭户傝首,如妇人女子,一旦出仕,兵刑钱谷,渺不知为何物,安望辅世长民?三物宾兴之世,学即所用,用即所学,虽流弊,不至于此。故以井田周官之制,可以斟酌而施之于今,庶可臻于上理也。

四、存人 习斋以为人生存一日,当为生平办事一日,不可不先自治。持身要庄竦,要爱惜精神,皆自治之事也。凡动静语默,一当修之以礼,而守之以敬。能存养省察,诚意慎独,乃能推之治国平天下也。习斋老年以衰病不能理他功,惟常习恭。觉萎怠,习恭庄;觉放肆,习恭谨;觉暴戾,习温恭;觉矜张,习谦恭;觉多言,习恭默;觉娇柔,习恭安。其自治如此。皆就事上实地体验,以存人道也。

习斋以自宋周濂溪得陈抟、僧寿涯传,以魏伯阳水火匡廓三五至精,为《太极图》,言性与天道主静立儒宗。程朱因之,谓之道学。以为远述孔孟,高出汉唐诸儒上,实杂佛老,非孔孟之真。故秦汉以来二千年,天下不得儒者之用,并佛老为三教,而世运以雄侠为兴衰。于是深悟尧舜之道,在六府三事,周孔教士以三物,孔子以四教。静坐,禅也,读书讲注,空言也,坐使学人弱如妇人女子。以为非去帖括制与讲注静坐之道,祸终此乾矣。既作《存性》《存学》诸编,尝贻书孙夏峰、陆桴亭论之。桴亭固谓孟子言性善是指气质,与习斋合,且亦言六艺也。晚年教于肥乡漳南书院,为立规制甚宏。中曰“习讲堂”;东一斋曰“文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西一斋曰“武备”,课黄帝、太公、孙、吴诸子兵机,功守、营阵、水陆诸战法,射御、技击等科;东二斋曰“经史”,课“十三经”历代史诗文等科;西二斋曰“艺能”,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门内直东曰“理学斋”,西曰“帖括斋”,皆北向,凡习程朱陆王及制举业者居之,欲罗而致之,以引进之也。比空二斋,左接宾,右宿来学。门内左六房,设客榻;右六厦,容车骑。东“更衣亭”,西“射圃堂”。东北隅庖厨仓库,西北积薪。立学规甚备。从游数十人,远近翕然。习斋甫至,雨经月,漳水大盛,没堂舍,习斋遂辞归。门人传其学者,蠡县李塨字刚主、北平王源字昆绳尤著。

* * *

[1] 按:如上颜元生平,参见《儒林一》:《清史稿》第四十三册第13131—13132页;《李刚主先生事略》:《国朝先正事略》下册第872页;《颜习斋先生传》:《颜元集》下册第701—705页。

图书目录

校注说明 1/76 绪言 2/76 第一章 哲学之渊源 3/76 第二章 六艺哲学 4/76 第三章 儒家 5/76 第一章 道家 6/76 第二章 墨家 7/76 第三章 法家 8/76 第四章 名家 9/76 第五章 杂家 10/76 第六章 秦灭古学 11/76 第一章 汉代哲学总论 12/76 第二章 陆贾 13/76 第三章 贾谊 14/76 第四章 董仲舒 15/76 第五章 《淮南子》 16/76 第六章 桓宽《盐铁论》 17/76 第七章 刘向 18/76 第八章 扬雄 19/76 第九章 王充 20/76 第十章 东汉经术今古学之分及其混合 21/76 第十一章 荀悦 22/76 第十二章 徐干 23/76 第一章 魏晋及南北朝之儒学与经术总论 24/76 第二章 晋世黄老刑名学之复兴 25/76 第三章 六朝佛教之盛行 26/76 第四章 三教调和论 27/76 第五章 神不灭论与神灭论 28/76 第六章 文中子 29/76 第七章 唐代哲学总论 30/76 第八章 唐代佛教略述 31/76 第九章 韩愈 32/76 第十章 李翱 33/76 第一章 宋代哲学总论 34/76 第二章 道学之渊源 35/76 第三章 周濂溪 36/76 第四章 邵康节 37/76 第五章 张横渠 38/76 第六章 程明道 39/76 第七章 程伊川 40/76 第八章 二程同时之性情说 41/76 第九章 程门诸子 42/76 第十章 张南轩 43/76 第十一章 朱晦庵 44/76 第十二章 朱子门人 45/76 第十三章 陆象山 46/76 第十四章 象山门人 47/76 第十五章 浙东永嘉之学 48/76 第十六章 魏鹤山及真西山 49/76 第十七章 元之程朱学派 50/76 第十八章 元之朱陆调和派 51/76 第十九章 元之陆学派 52/76 第一章 明代哲学总论 53/76 第二章 吴康斋 54/76 第三章 薛敬轩 55/76 第四章 曹月川 56/76 第五章 胡敬斋 57/76 第六章 陈白沙 58/76 第七章 王阳明 59/76 第八章 湛甘泉 60/76 第九章 罗整庵 61/76 第十章 王学诸子 62/76 第十一章 刘念台 63/76 第十二章 清代哲学总论 64/76 第十三章 孙夏峰 65/76 第十四章 黄宗羲 66/76 第十五章 顾亭林 67/76 第十六章 李二曲 68/76 第十七章 陆桴亭 69/76 第十八章 汤潜庵 70/76 第十九章 陆稼书 71/76 第二十章 颜习斋 72/76 第二十一章 戴东原 73/76 第二十二章 彭尺木 74/76 古籍参考书目 75/76 参考书目 76/76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