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概述

作者: 钱穆 分类: 儒理哲学

三四 赵复、姚枢、许衡

蒙古入中原,为祸之烈尤甚于金。但那时中国统一了,不比宋、金时代南北相隔绝,因此南方学统终于流传到北方,反比金代有了些起色。

赵复字仁甫,湖北德安人,学者称江汉先生。元师伐宋,屠德安。时姚枢在军中,他把儒、道、释三家和医师、卜人一例,认为占一艺的全都放活了,复因此得为一俘虏。枢与言,大奇之。但复终不欲生,乘月夜逃赴水。枢觉而追之,履积尸而前,见复方解发脱屦,呼天而号,欲自沉,亟挽之。遂携与同至燕,为之建太极书院,立周子祠,以二程、张、杨、游、朱六人配。集遗书八千余卷,请复讲授其中。学子从者百余人。复以周、程而后,其书广博,学者未能贯通,乃作《传道图》,以书目条列于后。使学者得识门径。程朱之学,流传北方由复始。

姚枢字公茂,柳城人,徙洛阳。为蒙古幕官长。蒙古大营货赂,分及枢,枢拒之,因退隐苏门山。读书鸣琴,筑室奉孔子及宋儒周、程、张、邵、司马六人像。刊《小学》、四书并诸经传注,以惠后学。

许衡字仲平,河内人,学者称鲁斋先生。幼嗜学,遭乱,贫,乏书,尝从日者游。偶见《尚书》,请就宿,手钞而归。避难徂徕山,得王弼《易注》,夜思昼诵,渐有从学者。闻姚枢在苏门,往谒。得程、朱遗书,还,谓其徒曰:“昔者授受殊孟浪,今始闻进学之序。若必欲相从,当弃前日所学,从事小学之洒扫应对,以为进学基。”众皆从。衡自得《小学》,即主以此书开导学者,尝语其子曰:“《小学》、四书,吾敬信如神明。能明此书,虽他书不治可也。”他曾说:

教人与用人正相反。用人当用其所长,教人当教其所短。

又说:

学者治生最为先务。苟生理不足,则于为学之道有所妨。彼旁求妄进及作官谋利者,殆亦窘于生理所致。士君子当以务农为生。商贾虽逐末,果处之不失义理,或以姑济一时,亦无不可。

他又说:

纲常不可亡于天下,苟在上者无以任之,则在下之任也。

他在乱离中,常毅然以斯道为己任。元世祖闻其名,召之。他临死告其子,说:

我生平为虚名所累,竟不能辞官,死后慎勿请谥立碑,但书许某之墓,使子孙识其处足矣。

大概他对当时大局,自知无可救助,故在政府,自请罢免中书执政而改就国子监,时人讥其欺世自免。但当时北方儒学,终因赵复、姚枢及他三人之力而始广其传,这也算功不可泯了。

图书目录

1/60 例言 2/60 目次 3/60 一 宋学之兴起 4/60 二 胡瑗与孙复 5/60 三 徐积与石介 6/60 四 范仲淹 7/60 五 欧阳修 8/60 六 李觏 9/60 七 王安石 10/60 八 刘敞 11/60 九 司马光 12/60 一〇 苏轼、苏辙 13/60 一一 综论北宋初期诸儒 14/60 一二 中期宋学 15/60 一三 周敦颐 16/60 一四 邵雍 17/60 一五 张载 18/60 一六 程颢 19/60 一七 程颐 20/60 一八 谢良佐、杨时、游酢、尹焞附张绎、王 21/60 一九 吕大钧、大临 22/60 二〇 南渡宋学 23/60 二一 胡安国、胡寅、胡宏 24/60 二二 张栻 25/60 二三 朱熹 26/60 二四 陆九韶、九龄、九渊 27/60 二五 吕祖谦附吕公著、吕希哲、吕本中、吕大器 28/60 二六 陈亮 29/60 二七 叶适 30/60 二八 薛季宣、陈傅良、唐仲友 31/60 二九 黄榦 32/60 三〇 杨简 33/60 三一 金履祥、黄震、王应麟 34/60 三二 金、元诸儒 35/60 三三 李纯甫 36/60 三四 赵复、姚枢、许衡 37/60 三五 刘因 38/60 三六 吴澄 39/60 三七 初期明学 40/60 三八 吴与弼 41/60 三九 胡居仁、娄谅、陈献章 42/60 四〇 薛瑄 43/60 四一 中期明学 44/60 四二 王守仁 45/60 四三 湛若水 46/60 四四 罗钦顺 47/60 四五 王门诸流 48/60 四六 钱德洪、王畿 49/60 四七 王艮 50/60 四八 罗洪先、聂豹、邹守益、欧阳德、刘文敏 51/60 四九 王时槐 52/60 五〇 罗汝芳、赵贞吉 53/60 五一 晚期明学 54/60 五二 顾宪成、允成 55/60 五三 高攀龙 56/60 五四 孙慎行、钱一本 57/60 五五 刘宗周 58/60 五六 明末诸遗老 59/60 60/60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