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

作者: 林语堂 分类: 儒理哲学

第四篇 力量的源泉 第三十七章 天下自正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语译

道永远顺任自然,不造不设,好像常是无所作为的,但万物都由道而生,恃道而长,实际上却又是无所不为。侯王若能守着这个道,万物就会各顺己性,自生自长。然而这种状态并不能长保,在万物生长繁衍的过程中,难免有欲心邪念,这时唯有以道的本质“无名之朴”,来克服这种情形的发生。一旦没有欲心邪念,能够归于沉静不乱,那么,天下自然就上轨道。

前面几章讨论的寂静无为乃是代表不朽的自然,和所有力量的泉源。我们活在这个世上,完全不活动是绝不可能的事。因此,只有综合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才是最恰当的生活方式。

以下的精选乃是最完整的无为说,是经由自然无为和天地行而不说的论点来探讨,同时还告诉人们: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人类最明智的生活态度。

无为寂静说

《庄子》之《天道》

天道运转,无休无息,万物因此而生,帝王之道运转,无休无息,所以天下人心归顺;圣人之道运转,无休无息,所以四海之士钦服。如果能明白天道,通晓圣道,并了解上下古今四方变化的帝王之德,都是自为的话,其行为也就能归于平静了。

圣人的寂静,并不是因为“静是好的”,所以才寂静;乃是因为世上没有一样东西能干扰到他,而自然归于平静的寂静。水平静的话,可以很清楚地照见发眉,平静的水面也可作为木匠“定平”的准则。圣人的心神若是平静了,不但能鉴照天地的精微,甚至还可明察万物的奥妙。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天地的“水平仪”,是道德最高的境界,更是古代帝王、圣人休息的场所。心神休息便虚空,虚空就合于真实的道,合于道便已达到自然的伦常了;心神虚空象征着寂静,由寂静再产生行为,哪里还会有不合宜的行为?所谓的心神寂静就是无为,在上无为,居下的臣子自然就会各尽其责;无为又象征着和乐,一个人内心和乐,则外患不能入侵,又何惧寿命不能延长?

明白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万物之本的国君,是尧;明白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万物之本的臣子,是舜。以这个道理行之于上位,是帝王、天子的德操;以这个道理行之于下的,乃是圣贤的德行。

以此德行退休山林、闲游四方的人,没有一个隐士不敬佩他;以此德行进身官场、治理世事的人,没有不功成名就,并使天下统一的。他静的时候,是圣人;动的时候,便是帝王;处在无为的时候,天下更没有一样东西能比得上他德行之完美。

明白天地之德的人,便是通晓“万物的根本和来源”的人;他能与天和,使天下得到太平;他能与人和,使人人和乐相处。与人和的,称为“人乐”;与天和的,便称为“天乐”。

庄子说:“我的老师!我的老师啊!他摧毁万物而不以为暴虐,施恩于万物也不以为仁,生长在上古而不自认长寿,覆盖承载万物的形体也不以为智巧。”这就叫做“天乐”。

所以说:“知道天乐的人,生时顺天而行,死后随物而化。”他虚静的时候,和阴气同归寂;运行的时候,便和阳气同波逐流。因此,知道天乐的人,没有天怨,没有人议,没有外物的系累,也没有鬼神的责难。

所以说:“他行动的时候,像天一样地运行;静止的时候,像地一样地平静。因为他心神虚静,所以鬼神不扰,精神不乏,终能得到万物的归服。”换句话说,以虚静推及天地、通达万物的,便叫“天乐”。天乐乃是圣人蓄养天下苍生的本心啊!

天下将自定:合于自然

《庄子》之《天地》

天地虽博大,无为自化的道理却一致;万物虽然繁杂,那率性自得的道理却无不同;人民虽众多,治理天下的却只有国君一人。国君,乃是依据道德,顺乎自然治理百姓的人,所以说:“远古的君王,无为而治。”他们只顺着自然的德行就够了。

因此,从道的立场来观察名分,天下的国君都是名正言顺;从道的立场来观察上下的分际,君臣尊卑之分已极明显;从道的立场来选贤举能,天下官吏莫不各称其职;以道的立场来看万物,万物莫不具备我们所需求的一切。所以,与天地俱存的是德,行于万物的是道……

所以说:“古代蓄养天下苍生的人,没有欲望,而天下自富足;没有作为,而万物自化生;沉默寂静,而百姓处于安宁。”

图书目录

绪论 一 1/83 绪论 二 2/83 绪论 序文 3/83 第一篇 道的性质 第一章 论常道 4/83 第一篇 道的性质 第二章 相对论 5/83 第一篇 道的性质 第三章 无为而治 6/83 第一篇 道的性质 第四章 道之德 7/83 第一篇 道的性质 第五章 天地 8/83 第一篇 道的性质 第六章 谷神 9/83 第二篇 道的教训 第七章 无私 10/83 第二篇 道的教训 第八章 水 11/83 第二篇 道的教训 第九章 自满的危险 12/83 第二篇 道的教训 第十章 抱一 13/83 第二篇 道的教训 第十一章 “无”的用处 14/83 第二篇 道的教训 第十二章 感官 15/83 第二篇 道的教训 第十三章 荣辱 16/83 第三篇 道的描摹 第十四章 太初之道 17/83 第三篇 道的描摹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 18/83 第三篇 道的描摹 第十六章 知常道 19/83 第三篇 道的描摹 第十七章 太上 20/83 第三篇 道的描摹 第十八章 道废 21/83 第三篇 道的描摹 第十九章 知所属 22/83 第三篇 道的描摹 第二十章 人与我 23/83 第三篇 道的描摹 第二十一章 道的显现 24/83 第三篇 道的描摹 第二十二章 争之无益 25/83 第三篇 道的描摹 第二十三章 同于道 26/83 第三篇 道的描摹 第二十四章 余食赘形 27/83 第三篇 道的描摹 第二十五章 四大法 28/83 第四篇 力量的源泉 第二十六章 轻与重 29/83 第四篇 力量的源泉 第二十七章 袭明 30/83 第四篇 力量的源泉 第二十八章 守其雌 31/83 第四篇 力量的源泉 第二十九章 戒干涉 32/83 第四篇 力量的源泉 第三十章 戒用兵 33/83 第四篇 力量的源泉 第三十一章 不祥之器 34/83 第四篇 力量的源泉 第三十二章 道似海 35/83 第四篇 力量的源泉 第三十三章 自知 36/83 第四篇 力量的源泉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滥 37/83 第四篇 力量的源泉 第三十五章 道之平 38/83 第四篇 力量的源泉 第三十六章 生命的步骤 39/83 第四篇 力量的源泉 第三十七章 天下自正 40/83 第四篇 力量的源泉 第三十八章 堕落 41/83 第四篇 力量的源泉 第三十九章 全道 42/83 第四篇 力量的源泉 第四十章 反的原则 43/83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四十二章 强梁者 44/83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四十三章 至柔 45/83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四十四章 知足 46/83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四十五章 清正 47/83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四十六章 走马 48/83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四十七章 求知 49/83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四十八章 以无为取天下 50/83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四十九章 民心 51/83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五十章 养生 52/83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五十一章 玄德 53/83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五十二章 袭常道 54/83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五十三章 盗夸 55/83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五十四章 身与邦 56/83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五十五章 赤子之德 57/83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五十六章 无荣辱 58/83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五十七章 治术 59/83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五十八章 政闷 60/83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五十九章 如啬 61/83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六十章 治大国 62/83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六十一章 大国和小国 63/83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六十二章 善人之宝 64/83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六十三章 难易 65/83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六十四章 终始 66/83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六十五章 大顺 67/83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六十六章 百谷王 68/83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六十七章 三宝 69/83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70/83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六十九章 掩饰 71/83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七十章 不我知 72/83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七十一章 病 73/83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七十二章 论罚(一) 74/83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七十三章 论罚(二) 75/83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七十四章 论罚(三) 76/83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七十五章 论罚(四) 77/83 第七篇 箴言 第七十六章 强弱 78/83 第七篇 箴言 第七十七章 张弓 79/83 第七篇 箴言 第七十八章 莫柔于水 80/83 第七篇 箴言 第七十九章 平治 81/83 第七篇 箴言 第八十章 理想国 82/83 第七篇 箴言 第八十一章 天之道 83/83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