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 分类图书

找到 1988 本图书

历代珍稀司法文献

国学知识 佚名

州县提纲〔宋〕陈襄撰四库全书本作邑自箴〔宋〕李元弼撰民国二十三年商务印书馆景四部丛刊宋淳熙本为政忠告〔元〕张文忠撰上海涵芬楼影印元刊本词状新式〔元〕佚名撰重刊群书类要事林广记本慎狱等四篇〔明〕汪天锡撰明嘉靖十四年刊官箴集要本刑狱〔明〕孙旬辑明万历十二年刊皇明疏抄本凤宪录〔明〕吕坤撰明万历二十六年赵文...

查看详情

台湾文献丛刊总目

国学知识 佚名

第一种台湾割据志(川口长孺)第二种东瀛识略(丁绍仪)第三种小琉球漫志(朱仕玠)第四种台海使槎录(黄叔璥)第五种台湾郑氏纪事(川口长孺)第六种台游日记(蒋师辙)第七种东槎纪略(姚莹)第八种东瀛纪事(林豪)第九种蠡测彙钞(邓传安)(附)沉太僕(光文)传等五篇第一0种赤崁集(孙元衡)第一一种闽海纪要(夏琳...

查看详情

荀子·劝学

国学知识 佚名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①;冰,水为 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②,其曲中规,虽有槁 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 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 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 知学问之大也。干、越...

查看详情

《荀子》概说

国学知识 佚名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晚于 孟子百年左右。荀子五十岁时,始游学齐国稷下。齐襄王时,荀卿三为祭 酒,后遭齐人谗言,遂去齐适楚,楚相春申君任之为兰陵(今山东苍山西南 兰陵镇)令。春申君被害后,荀卿废居兰陵,晚年“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 陵”(《史记·孟子...

查看详情

隐君子和《道德经》

国学知识 佚名

春秋末年,约当公元前6世纪中后期,我国出了个伟大的哲学家——老子。他留下了一部只有5000多字的著作,里面说了许多非常深刻的道理。春秋及其以后的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年)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剧烈动荡的时代。差不多同一时期,古希腊出了许多伟大的哲学家;印度有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我国则是所谓诸子...

查看详情

老子之道

国学知识 佚名

道的本义是路,后来又表示人们处事的方法。人们处事的方法有对有错。对的流传下来,对于后人,就成为已经存在而又必须遵守的原则。天的处事方法就是天道。当证明了天道自然,天道就成为表示自然规律的概念。老子剔除了天道中的神意,但认为天道仍是人们行为应该仿效的原则。在研究社会现象时,老子发现了天道和人道的不同,...

查看详情

《淮南子》和《文子》

国学知识 佚名

《淮南子》又叫《淮南鸿烈》,是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前122年)和他的一些门客共同完成的著作。刘安是汉武帝刘彻的堂叔,比刘彻大20多岁。《淮南子》大约是在汉景帝时完成的。刘安著书的目的,是想以道家哲学为基础,总结历史上的治乱兴亡,成败得失,提出一套系统的治国纲领,献给朝廷。《淮南子》第一篇就讲道...

查看详情

《黄老帛书》

国学知识 佚名

《黄老帛书》说,在最初时候,没有万物,一切都混同为一;也没有明暗,好像是一无所有的虚空。没有形状,也没有名称。但它有个统一而不变的东西,能适应各种各样的需要。鸟得了它会飞,鱼得了它会游,万物得到它就有了生命,无论什么事得到它就会成功。人们都用它,但不知它的名。看不见它的形,这就是道。万物都来取用,它...

查看详情

道家和法家

国学知识 佚名

司马迁写《史记》,把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申不害(战国中期人)和老子、庄子放在一起。韩非、申不害是著名的法家人物。韩非的学说曾深刻地影响了秦始皇的思想和秦朝的政治。申、韩的处世态度,和老子、庄子截然相反。老子、庄子和其他道家人物,主张事事退让;法家却主张积极地参加争斗,并力争获胜。司马...

查看详情

庄子的功过得失

国学知识 佚名

在无限面前,任何有限的东西都相等,甚至都等于零。蚂蚁们打仗,死伤遍地,甚至整个窝群毁灭,也引不起我们同情。因为蚂蚁们的苦乐生死,在我们看来,都毫无意义。庄子也讲过一个类似的故事。他说蜗牛的两只角上各有一个国家,一个叫蛮氏,一个叫触氏,两国打了半个月的仗,死伤好几万,不过为争一个蜗牛角!在这无限大的天...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