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 分类图书

找到 2040 本图书

马祖道一与后期禅宗

国学知识 佚名

慧能创立的南宗把一切归诸心性,注重“道由心悟”,这一禅学思想和修行方法至马祖道一之后,又为之一变,开始出现一种由直指心源、顿悟见性向随缘任运、无证无修方向发展的倾向。 例如,马祖就说: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

查看详情

慧远与佛教中国化

国学知识 佚名

慧远(公元334~416)年是东晋中后期继道安以后中国佛教的重要领袖。历史考验人,锻炼人,造就人。作为当时的佛教领袖,慧远面临着种种严峻的挑战。首先,东晋时南北对立,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互相攻杀,政治形势险峻,各类政治人物对慧远或奉承、拉拢,或施压、威胁。如何应对,成为决定慧远佛教生命的尖锐政治问...

查看详情

毛晋的精神世界

国学知识 佚名

毛晋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藏书家和出版家,汲古阁藏书之富、版本之珍、刻印图书之精,都是为世所称的。徐遵汤《和古人诗序》说:“自来藏书与著书蔚为两家,至吾社子晋而合。”有关毛晋的生平交游及汲古阁藏书的内容、版本、刻书情况,文献学界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一九四七年,钱大成在《国立中央图书馆馆刊》第一卷第四号发表...

查看详情

诸葛亮怎样炮制千古奇冤

国学知识 佚名

公元228年1月,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大军出祁山,奔袭陇右,安定、天水、南安三郡响应,北伐形势一片大好。2月中旬,马谡与张郃在街亭展开决战,蜀军溃败,诸葛亮狼狈而归。事后,诸葛亮“戮谡以谢众”——即小说家津津乐道的“挥泪斩马谡”。第一次北伐以丧师杀将而告结束。令人不解的是,同为败军之将的诸葛亮与马...

查看详情

《庄子》的分析

国学知识 佚名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样评论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

查看详情

禅宗到底有什么意义?

国学知识 佚名

今天我讲这个题目,主要是感觉到,我们现在对中国的佛教,尤其是禅宗,在理解上还有很多不够清楚的地方。中国近代的高僧太虚法师曾经讲过,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他所讲的禅,就是指禅宗。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在印度本土并没有这么一个专门的派别。禅本身只是一个修证的方法,而且在印度也不仅仅是佛教所独有的,是印...

查看详情

“天下之中”转移与元明清大一统演进

国学知识 佚名

1264年,忽必烈自上都(开平)迁都中都(后更名大都),此后元明清三朝绝大部分时间都定都于此,表明以今北京为中心的幽燕地区,已正式取代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成为大一统王朝建都的首选区域。在古代中国世界观中,洛阳被视为“天下之中”,是大一统王朝建都的最理想选择,因此元明清时期幽燕取代河洛,成为大一统...

查看详情

中庸之道及其根源性

国学知识 佚名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孟之道合目的与手段为一体的思想与行动之极至。作为思想,中庸之道从提出到完善经历了一个丰富与确定的过程;作为行动,中庸之道呈现出历史境遇中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也给中庸之道的理解造成困惑,甚至带来误解。古人对于中庸之道的注疏论说,虽精当,但囿于知识形态而呈现弥散状,难见系统...

查看详情

唐代老子祭祀及道佛知识重构

国学知识 佚名

佛道两教对于隋唐时期皇权、礼制的渗透,是近年中古史研究者十分关注的话题。唐代道教进入国家礼制的显著表现,是玄元皇帝庙、太清宫两种有关老子祭祀礼仪的成立,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宗教理念。对于玄元庙设立的历史意义,尤其是其背后隐藏着的思想、文化史脉络,此前并没有得到清晰揭示。通过研究发现,在佛道论衡背景下,老...

查看详情

从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失谈到《红楼梦》之文学成就及贾宝玉之感情心态

国学知识 叶嘉莹

这一篇文稿,原是四十年前我对于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之研究中的一节,全部研究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对王国维这一位人物的研究;第二部分为对于他的文学批评之研究。第一部分曾写为论文两篇,一篇题为《从性格与时代论王国维治学途径之转变》;另一篇题为《一个新旧文化激变中的悲剧人物——王国维死因之探讨》,此二文曾...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