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 分类图书

找到 2040 本图书

《聊斋志异》的超越与悖论

国学知识 佚名

同学们好!今天给同学们讲一个题目,就是“《聊斋志异》的超越与悖论”,意思是要解释一下《聊斋志异》这部文言小说集为什么直到现在大家还喜欢读,它创作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所谓“超越”是说这部小说集在中国古代小说系统当中属于志怪传奇型的,也就是说它是中国古代志怪传奇系统的一部作品;但是这部作品在中国古代这个小...

查看详情

华严宗与《华严经》笔记

国学知识 佚名

中国佛教八大宗之一华严宗,又称贤首宗,奉《华严经》为根本经典。祖庭是西安的华严寺。华严宗早在南北朝时已有流传,到了唐代的时候正式立宗。华严宗的始祖为杜顺和尚,也有学者说第三祖法藏为实际创始人,龙树菩萨则为佛理的奠基者,被称为精神上的始祖。有一个传说,讲的是华严经本秘藏于龙宫,龙树菩萨运用神通的力量找...

查看详情

佛教的饮食趣谈

国学知识 佚名

栾保群先生的《扪虱谈鬼录》里,讲到冥界的食料簿,谓中国怪谈界关于饮食的说法,盖有时间、空间二派。“时间派”是说,众生每日吃什么、量多寡,都有定数;不该你吃的,怎样也吃不得,该你吃的,想不吃都不行。“空间派”呢,是说我们这辈子的食物,总数上是一定的,随你自个儿计较筹量该如何分配。佛教的净土宗就依此而说...

查看详情

中国唯识旧学与新学

国学知识 佚名

唯识思想传到中国后,对其的弘传与研究可分为古代与现代两个时期。本文所谈是中国古代唯识思想,且限定在古代汉传唯识思想的范围。严格地说,中国唯识思想包括汉传唯识与藏传唯识思想。但在古代,汉传唯识思想是自己独立译传与发展的。虽然它对藏传唯识有所影响,[2]但没有受到藏传唯识的影响,直到现代藏学的兴起,才有...

查看详情

两汉家学的变化

国学知识 佚名

赵翼《廿二史劄记》卷五“累世经学”:“古人习一业,则累世相传,数十百年不坠。盖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所谓世业也。工艺且然,况于学士大夫之术业乎!”赵翼以孔氏、伏氏、桓氏三家为例,说明自周秦以来,特别是汉代四百年来家学的绵延不绝。赵翼所说言之有据,但过于笼统。周秦姑且不论,即令在两汉时期...

查看详情

“朕亦何尝无风闻”

国学知识 佚名

风闻,此处指“风闻言事”,史籍中亦作风闻参奏、风闻参劾、风闻纠弹、风闻入告等,乃帝制时代朝廷赋予科道的一种特权。明代设六科给事中与十三道监察御史,通称科道、言官,清朝的设置大体相同。他们职司纠察百僚,可以依据听闻之事劾奏,不必交代消息来源,不用提供揭发人姓名,即便查明失实,也不受惩处。至其渊源,似可...

查看详情

墨家理想人格的精神特质

国学知识 佚名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墨家以逻辑严密、富有批判精神的思维方式,构建起一套较为完整的伦理政治思想体系,而有关理想人格的设计,便是其核心内容之一。立足于“义”的原则,墨家对圣人、贤人、君子等传统理想人格加以诠释,塑造了“总乎天地之德”的圣人人格、“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贤人人格、“为义”的君子人格...

查看详情

中国“大一统”的“三时一贯”论

国学知识 佚名

中国“大一统”的观念并不仅仅是自秦至清的皇权专制帝国时代所特有的意识形态,而是中国政治文明中的一个源远流长的根本传统,它“一以贯之”地存在、而又显现为“三时”即三个不同时代的历史形态——王权时代的大一统、皇权时代的大一统和民权时代的大一统。其“不易”与“变易”,皆渊源于中华民族的生活情感。然而今天作...

查看详情

晚年熊十力的本体论转变

国学知识 佚名

凭着成书于三十年代的《新唯识论》,熊十力跻身于现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列。正是在这本书中,熊十力把探究真实的存在确立为哲学永恒的主题。在熊十力看来,真正的哲学必须建立一种本体的意识,才能获得自身存在的生命与根底,而本体意识的建立是与体用(本体与现象)的辨析联系在一起的。《新唯识论》明确地把“摄用归体”作...

查看详情

佛教戒律与道德

国学知识 佚名

五戒虽是为佛教在家信徒制定的,但实际也包含在出家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中,也包含在大乘戒的“十重戒”之中。因此可以说五戒是一切佛教信徒的戒条,也是他们用以指导自己行为的道德规范。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学者将五戒比附于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正是看到它们内涵中所具有的道德意义。他们有意将佛...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