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图书

找到 22487 本图书

河汾之学 ——不放河汾声价倒,太平有策莫轻题

国学知识 佚名

河汾之学是隋末大儒王通在河汾之间讲学的活动,这个讲学活动对后来的贞观之治有着直接的影响。  王通,隋河东郡龙门县万春乡(今山西万荣县通化乡)人,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其家世代以儒学传家。文帝仁寿元年(601),王通十八岁,举秀才高第,次年,授蜀州司户,辞不就官。仁寿三年,王通至长安(今陕西西...

查看详情

何谓九州——大禹迹,天下一

国学知识 佚名

九州是我国的别称。如龚自珍诗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据《尚书•禹贡》记载:相传在四、五千年以前,发生了一场特大的洪水,人们被迫迁到山顶高地避难。后来洛阳境内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将天下划分为九个区域,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查看详情

何谓五服——至远至近,至疏至亲

国学知识 佚名

所谓五服,是指《仪礼·丧服》篇中所制定的五等丧服,由重至轻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每一等都对应有一定的居丧时间。死者的亲属根据与死者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而穿用不同规格的丧服,以示对死者的哀悼。  斩衰,最重的一等丧服,以最粗的生麻布做成,衣缘袖口皆不缝边,简陋粗恶,犹如刀割...

查看详情

盘庚迁殷——力排众议,万世之基

国学知识 佚名

商朝从建国到灭亡,历经五百多年。因为前期屡屡迁都。而最后的二百七十多年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市),所以商朝又叫殷朝。有时候也称为殷商或者商殷。商朝定都于殷是从盘庚开始。仲丁以后,王室多次迁都。如禀甲迁于相(河南内黄东南),祖乙迁于邢(河南温县东)等。据说在盘庚以前,先后迁了五次。如此频繁迁都的原因,由...

查看详情

初唐四杰 ——不废江河万古流

国学知识 佚名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旧唐书•杨炯传》记张说与崔融对杨炯自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的评论,《旧唐书•裴行...

查看详情

武王伐纣——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国学知识 佚名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叫纣,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兴建宠丽的琼楼瑶台,整日“以酒为池,以肉为林”,和爱妃妲已以及贵族们宴饮酒池,为了满足自己的享受,纣王就加重赋税,使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百姓起来反抗,他就用重型镇压。他设置了“炮烙”酷刑,把反对他的人绑在烧得通红的铜柱上活活烙死。叔父比干规劝他,他竟...

查看详情

新乐府运动——文章合为时而著

国学知识 佚名

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兴起于贞元、元和年间,以白居易、元稹为主要的倡导者。新乐府运动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运衰微,各种矛盾加剧。一些关心国运的有志之士殷勤地关注现实政治,希望国家能再度繁荣。因此他们放弃了盛唐的理想主义,而走向现实主义,以反映现实生活、关注民...

查看详情

涿鹿之战——炎黄文明的奠基战

国学知识 佚名

传说距今约4600余年前黄帝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九黎族首领蚩尤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进行的一次艰苦激烈的大战,这是远古时代一次很大规模的战争。相传神农氏为帝王时,各氏族、部落互相掠夺,为害百姓,其中蚩尤最为暴虐,神农氏、黄帝无力征讨。阪泉之战后,黄帝势力大增,蚩尤仍继续作乱,不肯听命。黄帝征集各...

查看详情

韩孟诗派——笔补造化天无功

国学知识 佚名

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也是诗歌发史上早期典型的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此外还包括贾岛、卢仝、刘叉等人。这个诗派创作的特点是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病,由于受韩愈古文运动“陈言务去”的影响,此派较为注重苦吟和锤炼功夫,追求深险怪僻,刻意推敲。  古人评价韩孟诗派的...

查看详情

白虎观会议 ——儒学与谶纬的钦定结合

国学知识 佚名

白虎观会议是东汉章帝时召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和诸生在白虎观召开的一次讨论儒家经典的学术会议。  东汉初年,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门户之见日益加深,各派内部因师承不同,对儒家经典的解说不一,章句歧异。汉光武帝刘秀于中元元年(公元56),“宣布图谶于天下”,把谶纬之学正式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所谓谶是...

查看详情